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仅供大家参考!
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1
鲁迅先生是位爱国人士,他年轻时有志于当一名医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头时麻木的表情时,他放弃从医,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以文学的形式改变他们的精神。
初中时,学过他的《闰土》,小说则与杂文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情节看的明白,却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会的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泼,变成中年的疏远陌生。友情逐渐被扼杀,是很残酷的。
鲁迅的杂文集里处处可以看到他批判统治者的封闭守旧,禁锢人民的思想。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把国家比作密不透风的铁笼,人民则是快要闷死却浑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则是叫愚民起来的人。鲁迅不是首个要改革的人,但他却坚持与言论作坚持不懈的斗争。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末期,外国列强纷纷侵入中国。而中国政府却无动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条约,却还不打开国门。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记载着他对当时的社会动态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长与对社会看法的转变,与朋友的谈天等等。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才使这么看过鲁迅文章的人民醒悟过来,,为新革命砌好了几块垫脚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坚强的个性,执着唤起人民清醒的觉悟。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也体现在字里行间,否则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与悲哀了。
现在读读他的杂文,也不尽能读出它的全部韵味,有时可能还不太理解他的隐喻意与批判点,所谓一个时代培养一辈人。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层含义还得多多阅读几遍。
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2
让人变聪明的方式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我选了一本提示了生活哲理的书。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领域取得的卓越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在于他用毕生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无与伦比的杂文。
在旧时中国,他用一支犀利的笔,写下一篇篇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直击敌人要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战斗作用。在他笔下,杂文成了一种摹写世相、见闻,评说世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不拘一格。给杂文打上的“迅哥”的鲜明印记。之前读他的文章,总觉得太深奥,太难懂,可如今不同。他往往纵意而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总在阅读他的文章时可依稀听到文字背后的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形象。之前阅他的文章,总觉文笔太尖刻,太喜欢骂人,但现今不同,他广泛且深刻地解读和认识旧中国社会上各样的现象,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比如: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各样的自大。其实,自大一直被视作为人的弱点,他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讽刺那些打着爱国的旗号,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人。实际上,我们可以知道,他所赞扬的是那种思想见识高出庸众,提倡各种改革的“自大”的人。
再者像: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他此外告于我们正确,到位的认清事物本质,正确认识自己。使我不时从自己的角度和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出发,重新认真、严肃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所面对的实际生存状况。
对此,我也学会了反省,在文章给予我艺术享受之上反省自己,让我重新找回自己。
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3
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
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4
首先是被这本书的总序吸引,它给我提了个让我肃敬的名词“国学”,并且一句“没有获得文化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一举否定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说法,这倒是抓住了我的胃口,一向对文学不感兴趣的我这次倒想尝试被鲁迅的思想熏陶一下,呵呵~
在这精选的31篇散文中,倒是有几篇是从《朝花夕拾》中选取的,虽然看过,但已印象不深,再次品读,倒是让我品出鲁迅的风格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极力把百草园写得很美,三味书屋的生活却充满游戏,孩童的天真,这不得不使我对比起晚年那个寂寞悲悯的鲁迅,或许这就是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上演自己的悲喜剧吧。
我尤其喜欢鲁迅用动物喻人的手法创作的文章,如《夏三虫》《狗、猫、鼠》,这里且谈《夏三虫》,跳蚤之于人,一声不响,蚊、蝇叮咬人前还要唠叨一番人血给它们充饥的理由,这类比于现在在官场为人民办事的“正人君子”啊,不挑自明了吧。
傻子付诸行动为奴才好却还不如聪明人给予奴才的一个幻想“你总会好起来的”,这足见“傻子”这种人在当时的人群和社会且不受欢迎,那现在的这种人情况如何呢?为朋友两肋插刀换来多管闲事,你说冤乎?《谈皇帝》则更是滑稽,君有“愚民政策”,百姓也使“愚君政策”,呆不可言的傻子皇帝,一盘菠菜被换了个文绉绉的“红嘴绿鹦哥”就能被骗住,天下百姓岂能靠这样的“圣君”统领民族呢?
“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这句勾魂鬼“无常”的经典台词,却道出了民间尚存的复仇意识,值得珍视,随爽直滑稽,却极富有人情味,胜过真真正正的人呢~
和鲁迅分享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经验之谈,“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读江南的雪让人想起童年的回忆,倍感温暖,读朔方的雪让人想起“大漠孤烟直”戍守边疆的将士,《古城》里到底闸门里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这话里的意思却也耐人寻味,《立论》诙谐的说出人们宁选择生活在充斥谎言的世界里,也不想面对所谓的必然,诸如死亡,可以感受到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对现实中的人是多么的讽刺!
引用一句《20世纪中国文学史》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确然如此,他以自身的经验与广博的学识,读懂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不得不让我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因为品读鲁迅的书还甚少,所以还没有对鲁迅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他的一些篇章也是不知所以然。
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5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现在人看来就是”疯子“,但我细细品味,却有了自身的见解。
书中狂人说:“我三十年未见过明月,……赵家的狗恶狠狠地看我几眼,似乎马上就要吃了我了……”当然这都是假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没见过月亮呢?狗怎么会见谁吃谁呢?所以,这都是“狂人”疯癫的想象。如果真把这当做想象的话,那就真的是在看疯子的日记。
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
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鲁迅杂文读后感600字7年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