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雷雨》读后感2000字5篇

钰媚 1162分享

导语:《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雷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雷雨》读后感2000字1

大凡可以激荡人心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包含着作者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其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发自内心情感的淋漓尽致的独白,而且蕴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终极人文关怀。它不仅可以引发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促使读者进行自我灵魂的思考,并产生对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奥秘的追索。在我看来,曹禺的《雷雨》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再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然后是从契诃夫,到奥尼尔……曹禺在“大融合”之后,以创造性的思维使《雷雨》一鸣惊人;《雷雨》占据了现代话剧史上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它的出现使现代话剧艺术终于走向成熟。

花了两个半小时,一口气将《雷雨》读完,合上剧本之后有三个感觉:第一感觉是读起来十分的淋漓尽致;第二感觉是曹禺写起来十分的淋漓尽致;第三感觉是作为读者的我在这种淋漓尽致之余却感到内心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压抑。从《雷雨》的字里行间,我可以感觉得到曹禺内心那一泻千里的情感爆发;但是,令人郁闷的是我满腔的情愫却无处发泄,一种“憋得慌”的感觉使我十分的惘然。我觉得我应该寻找精神压抑的原因,以摆脱这样的一种情绪状态;所以,我将《雷雨》重读了一遍;这一次,我自认为发觉了这个“罪魁祸首”,因为“无路可逃”!

在《雷雨》的所有人物之中,周朴园无疑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他既是一个资本家,但更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在整个剧本中,主要表现的也是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家长的周朴园,剧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围绕着周朴园展开的,他是引发一切戏剧矛盾的导火索。

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为了维护其作为大户人家的声望,即使他重遇了三十年前的爱人,或许三十年后依然爱着的人,他也不禁连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两个简短有力却尖刻的发问,彻底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封建劣根性。也是为了维护其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的威严,他强迫繁漪喝药、看大夫;即使是没病,不需喝药和看大夫;但是,用周朴园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榜样”。其实,这与其说是让繁漪为孩子做榜样,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说一不二的封建家长形象。

这一切,与三十年前不得不赶走爱着的侍萍,之后不得不迎娶不爱的繁漪何其的相似;或许,他从来就没想过要这样做,但是,他却不得不这样做,他别无选择;好像冥冥之中一直就有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在牵扰着他,为他安排着他的“必经之路”,使他自以为是前面就是他无时不在寻找“出路”,所以“努力向前”,从不踟躇。然而,他并不知道这条“出路”的前面到底是什么,前面真的会有“出路”吗?其实,继续如此走下的结果只能是自掘坟墓,因为“出路”的前面只能是无尽的深渊,黑漆漆,没有一丝的亮光;这是封建劣根性的必然结果。可是,即使他知道前面是无尽的深渊,继续向前是自取灭亡,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前,因为他根本就是“无路可逃”;或许,这样还可以延迟死亡的来临吧!

在曹禺的笔下,“繁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而且是“较觉真切”的人物之一。作为上层社会中的一个女性,或许,女人真的大多数只能依赖男人而生存吧;所以,她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意愿嫁进周家,嫁给一个她不爱的,或者说是从不认识的人——周朴园。

在还没有出嫁之前,她可能活泼动人,是一个有理想、追求自由婚姻的进步女性;她万分不愿意嫁给一个自己素未谋面的人,所以曾经反抗过,她或许还离家出走过。但是,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以后》中着实点明了她们在离家之后只能面对的两条路:一是在社会中堕落;一是重新回家;只有这两条不是路的路,别无选择。而对于繁漪来说,她毕竟不是久经风尘的陈白露,所以她只能重新回家,选择了这条算不上路的路,之后踏上早已被安排好的“前程”,算得上是“慷慨就义”吧。

然而,即使是嫁进了周家,繁漪并没有死心,她要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所以,才出现了后来周家“闹鬼”的可笑之事。繁漪抓住了周萍,自以为周萍就是自己的“出路”;因此,当她知道周萍爱上了四凤,并且就要离开周家了,她拼命想留住周萍,不顾一切要保住这条“出路”。然而,她失败了。所以,当她发出那一声失去理性的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也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这是一种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的精神病态的集中爆发,也是同病相怜的女性们对长久以来的社会压迫的集中反抗,从而产生了一股无以伦比的心灵震撼力。

曾经作为周公馆使女的侍萍,三十年的辛酸苦难使她刻骨铭心。所以,她不让女儿四凤到大户人家做使女,就只抱着一个简单的意愿:避免女儿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可是,当她找到被瞒着到了大户人家中做使女的四凤时,残酷的现实仿佛网一样紧紧地缠绕着她,她再一次面对使她受尽人间折磨的周家。当听到周朴园关于“谁指使你来的”的质问时,她以一种悲愤的声调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对难以摆脱的命运的诅咒,更是一种对自我存在反抗的绝望。

如果可以问侍萍生命是否有轮回?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她说有。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生命轮回在重新上演,只不过现在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女儿四凤而已。从四凤到周公馆去做使女,碰到周家大少爷,两个人相爱了,并且怀上了孩子;这一切,与当年的自己简直是一模一样,自己的生命轮回被套到了女儿的身上。她现在真正的绝望了,自己苦苦挣扎了三十年,一心想挣脱那如梦魇般的命;可是,到如今,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昔日的悲剧重现……这难道就是“宿命”?

佛曰:“因果报应。”曾经种下的“因”,长成了“果”;可惜,这“果”不好,是名副其实的“恶果”。这“恶果”不仅使种“因”的人受尽苦难,更可悲的是这“恶果”祸害的并不只是种“因”的人,为这颗“恶果”付出代价的是两代人,也是名副其实的“祸及后人”!所有的人都在挣扎,一心想避免触及这颗“恶果”;然而,一切的反抗都是白费,越是挣扎就越显得可悲。就像曹禺所说的那样,“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曹禺在剧本中并没有明确的透露,但是,他在《<雷雨>序》中这样写着:“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所以,我以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这需要被毁谤的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这是旧家庭、旧社会的使然。这样的家庭与社会分明就是鲁迅先生笔下那间“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毫无希望可言;而被困在这间“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的所有人,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就像繁漪一样,她抓住了周萍,就满心以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所以死死地、狠狠地要把他留住;然而,她没有意识到,周萍也是被困在这“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中的一员,奈何!

我找到了倍感精神抑压的源头,本以为就此可以摆脱情绪上的郁结;可是,越是“进得去”,反而越是“出不来”;这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有时,不禁埋怨曹禺,觉得他应该在《雷雨》中留下一条出路,使我可以出来,同时也给那些陷入命运泽沼的剧中人一线希望的曙光;可惜我没有找到。或许,这也是曹禺创作《雷雨》的一个目的吧。

大学生《雷雨》读后感2000字2

昨天,我读了曹禺的名作《雷雨》。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一个剧本。记得我原来看过《白毛女》的片断,那时我只是觉得剧本很难理解,看不懂。现在我才知道只要用心去读,剧本这种题材也是很吸引人的。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是顺利的,平坦的。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诉说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

《雷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了。

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曹禺曾说:“《雷雨》的主题不是以道德败坏和乱伦为主题的,也不是写因果报应,《雷雨》写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的发酵,情绪的汹涌推动着我诽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宇宙间的残忍,相信种种宇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我很能理解,作者在创作时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主题,而是处于本能地一种倾诉,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表现一个世界。

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许她应该让自己心理负担的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

我想,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宿命论思想,很多东西归于命运。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也没有影响作品的深刻性。我当然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什么天命的因果报应。但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但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蘩漪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一个受伤甚至近乎于变态的女人身上,我隐约看到了她同年青人一样纯真的爱。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在无人可爱中寻找自己的爱人;这是错误的爱,痛苦的爱,却也是深刻的爱。她是一个被爱折磨却没有出路的人。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么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或许这也是她对丈夫、对自己不尊重的一种变态了的报复。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让我想起一句话:爱和怜悯都是罪。

大学生《雷雨》读后感2000字3

我曾看到过爱情温柔地凋零,于是明白了所谓真爱无敌的童话:只不过是当一丝情愫如细草穿沙般掠过心田时,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谎言。这原本就是个暖昧不清的世界,孤独追寻着爱情谎言的灵魂们游离在城市巨大的阴影之下,在每个暗到了极点的黑夜,失去自由的爱情便颓废地躲在墙角边喘息。冥冥之中,早已经被注定了的一切就是这样被注定了,上面戳一个时间印章——永远。

想起了周蘩漪,《雷雨》中的那个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围里,蘩漪最显得调和和单薄,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地,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有“雷雨”的性格的女人,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先生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吧,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但只有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的如此淋漓尽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周朴园不爱蘩漪,他的躯壳里早已埋藏一座荒冢,墓碑上刻着鲁侍萍的名字。《雷雨》中没有提及蘩漪因何嫁入周家,这并不重要,因为悲剧早已开始,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恩怨纠缠所当然不会只有两个牺牲,蘩漪本身只是偶然的一个环节,由命运捉弄,被推进雨中,在雷鸣电闪下心碎、发疯!

蘩漪和周萍之间并非是爱情,就算有乱伦的嫌疑,蘩漪也远远将周萍甩在了后头,她像战神一样充满勇气,以夸父追日般的热情索求虚无缥缈的真爱,她忘记了自己是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后母,她是那么不顾一切地抓住了爱情,而周萍是她干涸的心湖里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雨,十八年来不曾动人的眼神就被雨水滋润的炫丽,她就这样坐上了爱情的末班车,偏执地等待未知的终点。她对周朴园充满了恐惧与恨意,所以会在深夜里独自哭泣;而周萍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丝的安慰就会点燃炽热的烈火,让自己义无反顾的燃烧。蘩漪实在是个最可怜的傻瓜,她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极限,却不知自己仓皇中抓住的救命稻草只是一根空心的稻草,软弱、无力。我一直怀疑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感情是否是等价的,自始至终似乎都是蘩漪付出太多,那是一份最渴望得到回报的爱,却也是最无可奈何的恨,爱与恨的边缘流淌着啜泣的泪,有如许多的人,毕生在问中追溯。

我不喜欢周萍,我想他竟是一日也不曾爱过蘩漪的,因为他的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他只有无尽的追悔,永远只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他佩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的见闻里,除了一点倔强冷酷——但是这个也是他喜欢的,因为这两种性格他都没有,他觉得他在那一方面欺骗他的父亲是不对了,并不是因为他怎么爱他的父亲(固然不能说他不爱),他觉得这样是卑鄙,像老鼠在狮子睡着的时候偷咬一口的行动,在他的直觉过去,理智冷回来的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觉得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拥到自己身上,他要把自己拯救起来,他需要新的力,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帮助他,把他由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他愿意找,他见着四凤,当时就觉得她新鲜,她的“活”,他发现他最需要的那一点东西,是充满地流动着在四凤的身里,她有“青春”,有“美”,有充溢着的血,固然他也看到她是粗,但是他直觉到这才是他要的,渐渐地他厌恶一切忧郁过分的女人,忧郁已经蚀尽了他的心,他也恨一切经过教育陶冶的女人,同一切细致的情绪,他觉得“腻”!然而这种感情的波纹是在他心里隐约地流荡着,潜伏着,他自己只是顺着自己之情感的流在走,他不能用理智再冷酷地剖析自己,他怕,他有时是怕有自己心内的残疾的,现在他不得不爱四凤了,他要死心塌地地爱她,他想这样忘了自己,周萍是整出戏中性格最复杂的人物,一方面在父亲的阴影小心翼翼地生活,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这种压抑的现状,他阴郁而不得志,对父亲的反叛,一种心理上复仇的快意使他与后母蘩漪牵连到了一起,他轻而易举地掳获一颗寂寞的心,但也就此背负了沉重的道义的十字架,自始至终,周萍都在逃避,蘩漪带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悔恨,他内心已阴雨连绵,无辜的四凤恰似他苦苦盼望的阳光,周萍迫切需要温暖的阳光驱走乌云,于是他和四凤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他以为就此可以摆脱蘩漪的罪孽,孰不知这是一出更大的悲哀,周萍难得有那么大的毅力带四凤远走高飞,电闪雷鸣之夜,一切真相大白,现实在残酷地狞笑,唯有死亡是舒适的温床,他最后选择自新,那也是他的出路,无法想象苟且偷生的周萍走出那个雷雨之夜后怎样面对以后漫长的人生,倘若终日在无尽的悔恨中消磨自己,我想,这稠密的恨终究是化不开的,求死,是一种的解脱。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

如果真的要揪出这无奈的悲剧的“罪魁祸首”不知算是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还是已故的周家老太太,少年和丫环偷情似乎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落得圆满的下场,这几乎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这本来就是一类被诅咒的爱情,身份的悬殊,是世人心中永不逾越的鸿沟,周朴园和鲁侍萍终究难逃棒打鸳鸯的结局,人间又多了一例明证。

我认为鲁侍萍和周朴园并不是《雷雨》的主角,他们俩个的存在只是一个引子,埋伏在岁月的后头,引出日后一段纠缠不清的孽缘,当周朴园认出面前这位憔悴苍老的老妈子就是他魂牵梦绕三十年的侍萍时,爱情就在那一刻陷入了万劫不复,也许那是周朴园最心潮澎湃的时刻了,希望幻灭了,侍萍改变了,心,也就轻松了,侍萍终一不再是自己心爱的女人,日后,周朴园就彻底成了一个无爱之人。

鲁侍萍三十年后声声控诉,一切恍然如梦,她咬牙切齿宣称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又出现在周朴园的眼前,红颜已逝,韵华不再,其实这一切大可不必,当爱已成往事,何必又在彼此快愈合的伤口上再撒下一把盐呢,如果她真的认定周朴园是个罪人的话,那么她至少也是个共犯,不管以后周朴园变得怎样冷酷无情,至少对侍萍,他是一刻也不想让自己忘却的,抛弃侍萍并不是他们初衷,爱情无法达到完美,那么就无所谓谁对谁错,鲁侍萍错在不必如此耿耿于怀,也许是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女子,对被抛弃的命运看的如此之重,鲁侍萍是个苦命的女人,而命运确实是不公平,我只能把这一切怪罪于命,虽然我是如此的不相信宿命的玄虚。

那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啊,爱与恨的厮杀渗透出的血腥之气让我不寒而粟,当一切又回归平静,啜泣的问不再幽幽慨叹,我们早应该明白,爱与恨终究不能长久,边缘的问,两个疯子的女人,一个忧愁的老人,还在苦苦挣扎……

大学生《雷雨》读后感2000字4

曹禺设置戏剧冲突的技巧是无与伦比的。两代人,分别来自两个对立的阶级,由于多次命运的巧合纠缠在了一起,复杂感情的纠葛使他们那本已伤痕累累的心雪上加霜,在命运的无情摆布和感情的残酷玩弄下,他们已无还击之力,死的死,疯的疯,逃的逃,两个家庭在一天之内毁于一旦。这就是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读完之后,莫说剧中人物,连我们都痛苦万分,彻底绝望了。

“雷雨”,这个名字取得太妙了。“雷雨”,贯穿于字里行间,贯穿于环境描写之中,贯穿于人物性格、人物感情之中,贯穿于故事情节之中,贯穿于结构形式之中。正如一些专家指出,《雷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征:开始时乌云密布,空气闷热难当,随后,空气的气氛渐趋紧张,时不时伴随电闪雷鸣,随后,大雨骤至,雷电轰鸣,整个宇宙都发怒了。再看繁漪那充满愤怒与压抑,最终走向变态极端的感情,周萍那极度悔恨、惧怕与希望并存,罪恶感与歉然同在的感情,鲁侍萍那饱受折磨仍逃脱不了命运残忍玩弄的内心,哪一样不是“雷雨”特征的典型写照。对制度的批判,对罪恶的揭露,对人物的同情与无奈,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都化作了两个字:雷雨。

虽然四幕长剧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天,但我却觉得像是过了一年还不止。一天之内,人物的感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情节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实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实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繁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繁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繁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繁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这惨剧是偶然的,太多的巧合,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摧残必定造成这悲惨的结局。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让矛盾相互交织,无处不在,让人分不清谁是谁,谁爱谁,谁恨谁,但一切又是那么的鲜明,让人的心都能感受到。

……繁漪是“雷雨”性格的人物,也是剧中人性扭曲的人物。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主要体现在繁漪身上。周冲在剧中是最无辜、最悲惨,也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年仅十七岁,天真烂漫,虽出生在阔家庭,但没有丝毫强权思想、等级观念,他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待人真诚,对下人四凤真心相爱。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在封建家庭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白白地毁灭了。周冲的死是最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周冲的死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控诉。

大学生《雷雨》读后感2000字5

以前在只在电视上看过一点苏州评弹,唱的基本上是一些传统曲目。这次居然看到了苏州评弹版的《雷雨》,这样的创意这是令人耳目一新。

评弹版的《雷雨》抽取了周萍、繁漪的情感纠葛。一共分了三场戏《山雨欲来》、《夜雨情深》和《骤雨惊雷》三回。

第一回一开始以旁白的口吻介绍了周朴园一家,还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个有秩序的家庭。”起到了反讽的效果——因为家庭表里不一30年间两代人制造了3段孽缘(周朴园与梅侍萍、周萍与繁漪、周萍与四凤)在这一回里,表现的是周朴园回家,繁漪和周萍怕他们之间的事情败露。在原著中大段的对于周朴园的外貌的描写被删去了,只留下了寥寥数笔——但是有意点名“周朴园有一种从骨子里冒出来的威严”这从他逼迫繁漪喝药与周萍劝药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周朴园长期出门在外回来后重整家风确立威信的。因为是以萍、漪二人的情感为主线,所以删去了周冲的很多台词,添加了萍、周二人的心理描写——两人一直在揣测是不是奸情被周朴园有所察觉,在刻画心理的片段上,评弹配上了音乐使得纠结矛盾恐慌的心态配上缠绵婉转的江南丝竹显得更加有感染力了。周朴园让周萍向繁漪下跪说:“母亲,请喝药。”周萍一方面迫于父亲的威严不敢不跪、不得不跪。另外心想如果不跪会不会使得奸情暴露?繁漪更不希望周萍跪下,否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不伦不类也等于否认了两人间的爱情。所以编者在此处花了许许多多的笔墨细致地刻画了两人的心思。在原著中繁漪不等周萍跪下就将药一饮而尽,而在这版《雷雨》中,周萍下跪,喊繁漪母亲。一言既出,繁漪非常崩溃,看出了周萍的软弱与妥协。满含泪水地将药喝完,直冲回自己的房间,趴在椅子上大哭一场——这里是一个矛盾冲突点,演员的情绪已经被推向了极致——编者笔锋一转,使其感情趋于平缓——繁漪忽然想到周萍主动请缨去矿地,明白他是在故意摆脱自己,便欲下楼挽留。于是重整妆容,下楼去。编者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演员的情绪,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在繁漪下楼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周萍与四凤约在晚上见面,她的直觉告诉她另有隐情。但是繁漪却在周萍面前不露声色。在这段繁漪劝说周萍留下的戏中,评弹版《雷雨》增加了一个“团扇”的意象作为萍、漪二人的定情之物。团扇本是周萍第一次见繁漪时候送她的见面礼。后父亲长期不在家,周萍送了繁漪一件生日礼物——借戏班的名义请周老爷和周太太去听《游园惊梦》父亲不在,周萍作为长子,名正言顺地陪繁漪去看戏。繁漪嫁入周家以来第一次有人为她庆生日,自然是感动得不得了。回来后就在扇面上绘了杜丽娘的形象,并请周萍题词。按常理论,他题词的内容应是《牡丹亭》中著名的那个唱段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编者在这里让周萍提的却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繁漪一下子在此中找到了自己——我不就正像杜丽娘一样在寻觅知音吗?转念也感受到了周萍看到了、理解了自己长期孤独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这段还有个细节我很喜欢——繁漪盛装去看戏,上车的时候顺手拉上了车帘,周萍劝她将帘子放下。于是一路上繁漪看到了赏心悦目的美景,收获了路人赞许的目光。领略到了周萍和她说的“周园之外别有一番天地。”

在周朴园那里没有得到的尊重、体贴与关爱在周萍这里全部得到了补偿。繁漪自喻为一只枯荷,觉得是周萍使得自己重新获得了活力,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对这段感情不后悔的原因。

在《夜雨情深》一回中,四凤是个纯洁善良、善解人意的形象,当然人物内心也有挣扎——自己喜欢周萍,母亲却绝不允许她与周家来往。刚刚发过毒誓周萍便来找她,两人只好隔窗对话。这给周萍的忏悔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其实四凤对周萍与太太间的事情略知一二,但是她并不计较,而且当周萍说愿意娶她的时候,她说这次是她听得最踏实的时候。于是抛开毒誓,启窗让周萍进来。四凤的不计较不仅仅是主仆关系她没有资格指责对方,而是她很宽容很理解周萍此时此刻的处境。这回中繁漪一直站在不远处听着这一切——听到周萍的悔不该当初、听到四凤的好言相劝、听到他们两人的互相表白。大雨中的繁漪妒火中烧。鲁大海的出现再次激起了矛盾:周萍想逃,窗户却被繁漪死死地顶着——开窗与定窗正好是四凤与繁漪两人对于爱情的不同诠释:前者大度后者自私。最终周萍与四凤的会面让鲁大海逮个正着。梅侍萍被儿子鲁大海叫醒,看到3个儿女一时无言以对,要周萍立刻就走。

在第3回中,当所有人都聚集到周家的客厅,当繁漪知道周萍要带着四凤一起走。绝望的她叫起了周朴园将她与周萍间的一切公之于众。一则细数嫁入周家以来所受到的冷落、二则点名自己与周萍的感情缘何而起、三则指责周萍没有责任没有担当朝三暮四。自己对这段感情完全绝望。周朴园如五雷轰顶,但表面上故作淡定说繁漪的药要接着吃——一方面稍稍解了围,此外还有开头强行劝药相互照应。如此以来,周萍的身世之迷也就纸包不住火了。一个大家庭瞬间土崩瓦解。

评弹版的《雷雨》中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孤独寂寞、最后被始乱终弃的繁漪。她很痛苦,两位男士一个冷若冰霜一个软弱善变。周萍面对父亲的威严,背离了与繁漪间的海誓山盟,恐惧、后悔之后想到的只有逃避。都说繁漪自私,周萍何尝不是呢?说对不起说有人,唯独漏了繁漪。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评弹“噱”的表演传统,在该版《雷雨》中,加入了大量的“雷人”的语言以逗乐“。”两位夫人,三个儿子,侍萍的儿子,这俨然是周朴园的一场追悼会“、”于是我做了一件中国人不会原谅,外国人不会原谅的事“、”今天你叫我娘,不是亲娘的娘,而是丈母娘的娘“这些跳出角色之外的评论性的”雷人“语言让观众暂时从悲剧的情境中解放出来,很好地调节了气氛。

当身边所有的人都已经改变,变得不认识,不熟悉,每个人的内心包裹着外壳,那么有什么信心继续活下去?去面对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他很悲惨,

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这或许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

最后,评弹版的《雷雨》对于原著的改编也结合了评弹自身的特色。主要是表演的形式:没有太多肢体语言更没有有夸张的动作,有的话也是从座位上站起稍稍意思一下,主要是借助丝竹来表情达意。在服装设计上也独具匠心:男演员一身浅灰的长袍、几位女演员身着长旗袍,更细致的是每回根据剧情的不同旗袍是不同的——第一回中词中说到繁漪换了件湖绿色的旗袍,台上的盛小云女士正好穿的是同色的旗袍;在风雨之夜,繁漪偷听四凤与周萍的谈话身着一袭黑色的旗袍,盛女士亦是一身黑旗袍亮相。除了与的契合,服装与人物性格也很相配。演四凤的陈琰女士是一袭粉色镶边白底暗花的旗袍,凸显了四凤纯洁的性格特征。

评弹版的《雷雨》的悲剧性不是特别的强烈,大动我的恰恰是那些伴着琵琶、三弦的优美的唱段,主人公的种种难言之隐都尽在其中了。有道是”低眉信手续续谈,说尽心中无限事。“评弹版的《雷雨》是一版凄婉优美的《雷雨》。


大学生《雷雨》读后感2000字5篇相关文章:

《雷雨》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 - 5068儿童网

《雷雨》读后感范文12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曹禺《雷雨》高中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 - 5068儿童网

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 5068儿童网

《雷雨》读后感范文10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雷雨读后感范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雷雨读后感优秀作文共五篇 - 5068儿童网

雷雨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关于《雷雨》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5篇 - 5068儿童网

关于《雷雨》读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45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