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怎么教小学生数学概念

庄宇 224分享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公式、法则等都是根据概念为基础引导出来的。所以,正确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是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空间能力的前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引入概念自然化

  数学概念引入自然,有利于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引入途径。鉴于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对一些概念,可以采用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具体事例直观形象地引入,如0、体积、容积等。对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联系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如从整除这一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偶数、奇数、倍数、因数等一系列的新概念。还可以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如通过计算园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等,引入圆周率和比例的概念。

  2.引入概念本质化

  数学概念的引入不仅要初步的感知概念,形成表象,理解概念;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循环小数时,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10÷3、20÷11。当学生发现除不尽不愿意继续除下去时,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结合10÷3的竖式说出:3除10商3余1,添0继续除,十分位上又商3余1,再添0继续除,百分位上又商3余1,……。教师随时用彩色粉笔把先后出现的余数1依次标出,重点强调余数1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商也还会是3。为验证这一判断,再继续除下去,以证实余数总是1,商也总是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结合20÷11的竖式,找出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对循环小数形成表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找出10÷3=0.33333……,20÷11=1.8181……,引导学生寻找两个商的特点:小数部分都是从第一位起,分别有一个数字3和两个数字81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对循环小数作第一次归纳。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观察70.7÷33的竖式,弄清余数重复14,继续除下去,商的小数部分是从第二位起42两个数字也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从而对循环小数作以完整的概括,即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像前面的0.33333……,1.8181……和1.14242……等,都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无限小数。从而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揭示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引入。

  3.巩固概念多样化

  小数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引入概念后,还需采用多种形式对概念进行加固和深化。对一些几何图形概念的巩固,要注意图形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进行变式练习。例如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可通过辨认方格本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的练习,加深其对长方形与正方形概念的认识。对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除尽在整数除法里与整除的意思相同。当除的范围扩充到小数后,除尽的概念也随之变化,它不仅包括整除的情况,而且包括一切商是有限小数的情况。如6÷4=1.5,我们只能说8能被5除尽,而不能说8能被5整除。还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深化起概念。初步建立倒数概念后,让学生说说3和1/3,3和1/4,哪组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使抽象的概念同具体数量关系联系起来。由于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当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后,应引导学生沟通某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习完梯形之后,可以从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进行归纳整理,把新概念纳入到有关旧概念中去,使其系统化,建立起新的认知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加强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此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赋予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运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同时通过运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概念。

  4.1 在课堂练习中理解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灵活运用的情况。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练习中让学生到陷阱里跑一趟,为的是让学生吃一?,长一智。

  4.2 在课外实践中理解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后,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平行线……很多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把握准每一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帮助小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物非常感兴趣,那么这件事物肯定是其非常熟悉的。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到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复杂的数学概念。

  比如,在学习《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节时,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长度、质量、时间以及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只要学生能牢牢把握“容量”和“升”的概念并会运用即可。那么,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出概念呢?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师:同学们请看,教师这里有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的更多呢?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即容量的概念。在讲授“升”的概念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教师拿出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它的棱长,倒满水,再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就是1升,进而引出“升”的概念,即计量液体的多少。通过这样的操作,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概念。

  二、通过动手操作,引入概念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敢于动手,养成自己探索的习惯,才能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实性、具体性、有趣性。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在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这一节时,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就是“只有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组成三角形”。但是,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一点,不能做到灵活运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师: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做三角形吧,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比较多。学生之间进行交流:(1)用小棒摆,在摆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首尾相接。(2)在钉子板上围。(3)用三角板或者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然后剪刻下来。(4)在纸上直接画出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经过学生们实验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可以摆成三角形。师:那为什么围不成了呢?经过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做出总结: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时,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通过这样逐步思考、探索、交流的形式引出构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以旧概念复习引入新的概念

  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连贯性,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来引出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刻,运用起来更加灵活。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这一节时,就可以采用“旧概念引出新概念”的方法。众所周知,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我们可以这样开展教学。师: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三角形的组成需要有三条边,并且三边是有一定关系的。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你们猜是什么?生:高。师:对,就是“高”。那么,由高你们联想到了什么?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垂直”概念。三角形的高就需要和底边垂直。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回忆“垂直”和“底边”的相关概念,进而为学生讲解“高”的画法及概念。

    相关文章

    73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