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怎样才能教好

庄宇 224分享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映,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淡化概念形式,注重教学过程

  淡化概念形式主要指改变教学中过分追求形式化的做法,即不要刻板、僵化地处理概念,也不要在概念的叙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是着重于领会概念的实质。数学中有些概念用描述性的语言文字,并非一定严格,如集合、直线、代数式……要会判断,但不是仅靠定义规定的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了解文字之外的概念外延才行。叙述严谨,但叙述本身不是掌握的重点,如方程、多项式,只要让学生了解、知道,不妨碍下一步学习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学习中,通过经常接触便可准确把握。“淡化形式,注重过程”,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概念教学思想,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改进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注意渗透逻辑知识,促进概念的内化尽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直接讲这些逻辑知识,但是应该将其渗透在概念教学中,如各类特殊四边形概念的建立,就是采用属种定义法。我们在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如果注意了渗透逻辑知识,让学生懂得了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特例,它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还具有其特有的性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这就促进了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

  二、重视概念的导入,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而产生的,还有许多是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于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通过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导入概念教学。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导入。用来引入数学概念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也可以是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及模型、图形、图表等。

  (2)通过动手操作导入。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多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如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有关视图、截面的学习等,可让学生试着自做模型,用剪刀剪一剪、做一做或从家里带一些肥皂块、土豆块等易切的东西进行切割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由形象直观的认识发展为抽象概括的理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突破难点。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时,先用课件播放一些图片(典型的体育比赛场、自动电梯及流星、激光、笔直的铁轨、输电线、竖琴等),再动画演示,展示体、面、线、点的形成过程,然后师生互动,在讨论交流中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4)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设计概念的练习。概念建立后,可以针对学生的疑点与难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理解,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猜测、试验、推理等思维过程进行探索,从而达到熟练运用概念的目的。如学习“线段”概念后,学生已掌握了数线段的规律,并了解在直线上有n个点,可得到n(n-1)/2条线段,然后提出:若我们每组4名同学,每两人都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若5名同学呢?x名呢?在这些基础上,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循环幽冥,平面上的n个点可确定的线段、射线、平面上n条直线两两相交的交点个数,还联想到角的数法,等等。

  三、重视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在概念引人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理解概念。

  (1)准确揭示概念的与本质。挖掘概念的与外延,抓住其本质,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加强概念的类比。“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学的各种知识应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思考、去认识。数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如果把它与学生熟悉的(已知的)相关实体(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学生就会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思考。

  (3)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通过分析、对比,突出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在操作中学习概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作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被称为思维的细胞,因此,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概念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遵循儿童的这一思维特征,我在教学一些“起始概念”,以及易混、似是而非的概念时,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平行与垂直”时,我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1.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两张纸。

  (1)把一张纸折2次,使折痕互相平行;

  (2)把一张纸折2次,使折痕互相垂直。

  2.画一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和笔,在折好的纸上用三角板沿着折痕把四条线画出来。

  3.量一量

  (1)用三角板量一量所画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2)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靠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顶点靠在交点上,你发现了什么?

  4.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操作,请同学们说一说:

  (1)怎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直线?

  (2)怎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直线?

  在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四位一体下,将“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一气呵成,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形成概念”。

  二、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强化概念的运用。因此,每教完一个新的概念,我都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安排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练习。

  1.“变式”练习

  “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呈现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高”后,我让学生依据高的定义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三种不同三角形的“高”有的在三角形内,有的却在三角形外,有的就是三角形的两条边。尽管高的位置不同,但每条高都是从角的顶点向对边所作垂线的长。学生在反复作高的过程中,明白了高的真正含义,提高了自己的作图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2.加强易混概念间的对比练习

  如果说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理解的话,对比则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根据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针对学生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所产生的错误,我加强了对比练习的训练。例如,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的比较之后,知道30>8,407>47,懂得两个自然数相比,数位越多,这个数就越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这个概念对以后学习小数大小比较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如在比较两个小数大小时,有的学生认为0.407>0.47。为了防止错误的产生,我在教完小数大小的比较之后,设计了如下一组题,供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以上题组的练习,学生明白了比较两个小数大小与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正确掌握了比较任意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3.利用概念进行说理的练习

  概念构成判断,判断又构成推理。判断、推理的正确与否与学生是否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有关。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每个概念的本质属性,我加强了让学生运用概念进行说理的练习。如,在引入方程概念之后,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通过让学生回答,特别是说明理由,培养了学生运用概念做简单判断的能力,而每作一次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在脑海里再现一次。这样多次的说理练习,使学生牢牢掌握了概念的,为其进行判断和推理铺好了基石。

  三、不断把新的概念纳入原有的概念系统中

  为了使所学过的概念不是单个的、孤立存在的,根据概念之间的联系,每学完一个新概念,我都注意把新概念纳入学生原有的概念系统中,这样学生就能成块地掌握所学过的概念,便于贮存、检索和利用。例如,当学完了梯形的概念以后,我引导学生把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归类,系统整理,使学过的有关四边形形成一个四边形的概念系统,如下图:

    73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