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庄宇 224分享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能起到重要作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少一点讲解多一点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总是急于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建构新知。这种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知识必然会长久的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完整、科学地建立数学概念,而不是讲解了多少例题。概念不是教师讲过之后,学生就能够立刻在头脑中全等镜像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逐步完善、发展而成的。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整数和自然数时,老师不应该直接给出数字,告诉学生这样的就是整数,那样的就是自然数。而是以问题入手,给出一个含有数的情境,然后问:你们能把这些数分组吗?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三种方法进行评价,结合分成三类的情况解释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这样,教师一直在提出问题,从现实中的问题到数学中的问题,教师总是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少讲”指的是“精讲”,并不是减少讲的质,而是减少讲的量。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探索获得,所以必要时教师就要将难点与重点及时点拨传授给学生。例如,在上例中,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我们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将整数与自然数概念的难点、要点及时讲给学生听,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知。

  二、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引导学生同化新知

  教师在概念课上要时刻联系先前知识,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这样联系先前知识进行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又能有效地复习旧概念,使学生获益匪浅。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从横向上讲,相邻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二是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

  例如,教材中在安排了倍数与因数之后,就让学生接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其原因就是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三、注重操作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手、口、脑并用,多种感官协调发展,对于概念的掌握是极为有利的。因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就能发现学习对象的特点,形成丰富的表象,从而抽象出概念本质。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语言、操作、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帮助、辅导、鼓励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也投入到感知操作中来。

  案例: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

  师:(通过唐僧师徒的故事导入新课)猪八戒化缘得到了3张一样的饼,现在要平均分给师徒4人,该怎么分呢?每人能分到多少张?

  学生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及经验,按要求进行分饼。教师巡视,与有困难者合作,倾听思考方式。

  生1:我是这样想的: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1/4张,有3张饼,那就这样分3次,每人一共得到了3个1/4,那就是3/4张饼。

  生2:把3张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一份,就是3个1/4,然后我再把3个1/4的饼又合并在一起就是3/4。

  学生说时教师及时板书。

  师:如果要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

  小组1汇报:我们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先分一张,每人分到1/4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1/4是9/4。

  师:(教师依旧板书)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中的2个分数,看学生能否发现它们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之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将概念讲解给学生。

  在本案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所以理解起来很困难,而教师利用“分饼”这一直观具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化抽象概念于直观动作中,使他们欣然理解分数的诸多子概念,对概念系统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1.引入概念自然化

  数学概念引入自然,有利于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引入途径。鉴于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对一些概念,可以采用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具体事例直观形象地引入,如"0"、"体积"、"容积"等。对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联系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如从"整除"这一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偶数、奇数、倍数、因数等一系列的新概念。还可以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如通过计算"园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等,引入圆周率和比例的概念。

  2.引入概念本质化

  数学概念的引入不仅要初步的感知概念,形成表象,理解概念;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循环小数"时,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10÷3、20÷11。当学生发现除不尽不愿意继续除下去时,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结合10÷3的竖式说出:3除10商3余1,添0继续除,十分位上又商3余1,再添0继续除,百分位上又商3余1,……。教师随时用彩色粉笔把先后出现的余数1依次标出,重点强调余数1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商也还会是3。为验证这一判断,再继续除下去,以证实余数总是1,商也总是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结合20÷11的竖式,找出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对循环小数形成表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找出10÷3=0.33333……,20÷11=1.8181……,引导学生寻找两个商的特点:小数部分都是从第一位起,分别有一个数字"3"和两个数字"81"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对循环小数作第一次归纳。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观察70.7÷33的竖式,弄清余数重复14,继续除下去,商的小数部分是从第二位起"42"两个数字也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从而对循环小数作以完整的概括,即"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像前面的0.33333……,1.8181……和1.14242……等,都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无限小数。从而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揭示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引入。

  3.巩固概念多样化

  小数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引入概念后,还需采用多种形式对概念进行加固和深化。对一些几何图形概念的巩固,要注意图形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进行"变式"练习。例如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可通过辨认方格本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的练习,加深其对长方形与正方形概念的认识。对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除尽"在整数除法里与"整除"的意思相同。当除的范围扩充到小数后,除尽的概念也随之变化,它不仅包括整除的情况,而且包括一切商是有限小数的情况。如6÷4=1.5,我们只能说8能被5除尽,而不能说8能被5整除。还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深化起概念。初步建立"倒数"概念后,让学生说说3和1/3,3和1/4,哪组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使抽象的概念同具体数量关系联系起来。由于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当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后,应引导学生沟通某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习完梯形之后,可以从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进行归纳整理,把新概念纳入到有关旧概念中去,使其系统化,建立起新的认知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加强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此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赋予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运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同时通过运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概念。

  4.1 在课堂练习中理解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灵活运用的情况。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练习中让学生到"陷阱"里跑一趟,为的是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4.2 在课外实践中理解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后,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平行线……很多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把握准每一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帮助小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实的基础。

    73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