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数学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的数学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1.“先读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3.“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
4.“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一、认真研读教材,确定合适的预习内容
我们现行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预习:首先,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获取知识、得到 发展;其次,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需要预习呢?我个人认为概念课、 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公式的应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预习。像“商不变的 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发现规律”之类的知识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针对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预习方式
1. 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摆一摆甚至剪一剪,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准备。例如:刚刚讲过的《圆柱的认识》,学生通过读、划就会了解以下内容: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定义,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本课的知识点基本清楚无疑。
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不妨让学生来担当主讲,其他人可以补充,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知识的碰撞中还可能闪出智慧的火花。
2. 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即我们所说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如果和课本上的不同,要思考:我的方法对不对,哪种方法更好,是不是针对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更简便,以及怎样的书写格式更清楚更合理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课上可以博采众长,辨别分析,拓展大家的思路,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培养预习能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 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3. 注意预习与新授课的衔接。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听一听;学生说不明白的,教师就要点拨;书上看不到的,教师就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