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有效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不仅仅指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指基本数学思考方法和必要应用技能的获得。预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成功喜悦之情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低年级数学预习方法

  一、朗读教材图文,在朗读中学会分析思考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的最好方法是朗读教材中的图文文本,让学生在大声朗读图文中学会分析、思考,这也是借鉴语文学科的预习方法得来的。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前留出3~5分钟和学生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图文的方法,为他们做示范,以此培养学生预习意识和习惯,提高预习能力。如预习一年级上册认数(一)“=、�、<”这部分内容,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图文:大家看看书上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呀?用一段话说说看。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有四支参赛队伍,白兔代表队来了4名运动员,猴子代表队来也来了4名运动员,松树代表队来的队员多,有5名,小熊代表队来的队员少,只有3人。四支队伍的运动员有的多,有的少,有的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多、少和一样多呀?请大家回家预习第20、21页上的内容,你将学会3个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关系。这样不仅布置了预习任务,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预习意识和习惯。

  二、收集学习素材,在收集中积累知识经验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是一种间接的预习方法。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便于他们直观地理解这两种重量单位。在交流时,同学们还能提出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里面净含量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很有实际意义。

  三、制定预习提纲,在提纲中进行有效预习

  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让学生预习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目标,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应当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预习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进行预习。如果预习要求不明确,过于笼统,预习就会流于形式,出现走马观花式的预习。如教学《认方向》:

  课前预习提纲一:

  你会辨认生活中或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吗?有困难可请教爸爸、妈妈、同学、书本或上网查询。

  课前预习提纲二:

  1.如果你在野外,你能辨别东、南、西、北吗?请尽可能多的找出一些好的办法,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

  2.你对指南针了解多少?请在书本或网上查找。

  3.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指向标?请说说它所指示的四个方位。

  4.你会辨别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吗?请对着地图试着说一说自己城市所处的方位。

  显而易见,两种预习作业有明显差异。前者只是笼统布置,缺乏方法指导。这样的预习作业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会有太大的收获。后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了预习任务,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操作性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显然,后者的预习布置从任务、方法上都优于前者。

  四、展示预习成果,在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比如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提问、做模拟习题、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这样做既让学生展示的自己的预习成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同时,教师通过检查、评价,也可以掌握学生是否真“会”了,“会”了多少,还有什么不“会”的问题。即他们通过预习所掌握的新知识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是“真知”还是“假知”。

  如教学《数的分成》,通过预习,学生完全知道几可以分成几和几。但学生是否理解了呢?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亲自分一分,展示分的过程给给同学看。还可以设置一个情景,妈妈买了6块糖,分给姐姐和弟弟,可以怎么分呀?你认为怎么分最合理呀?如果你是姐姐(弟弟),你将怎么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能很的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数的分成。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切实把握教学的起点,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能再充当面面俱到、照本宣科的“纯讲授”角色。教师应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对教学重点,进行变式、比较教学,大胆的脱离教材,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获得新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适当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预习,对角已经有了认识,能辨认生活中的角,掌握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这个时候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角的理解,适当加深内容。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像角,但其实不是角;用纸条、小棍等材料创造出一些活动的角,转动角的两条边,说说发现等。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性

  一、设计内容、激发预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收获成功的法宝。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数学预习作业,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使预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的、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教学“认识千克和克”时。设计的预习作业是: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计量单位?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有这种计量单位的物品?能带一些这样的包装袋到学校来吗?学生通过预习收集含有千克和克的物品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收集的过程中知道了用克包装的物品很轻,用千克包装的物品有一定的重量。因而对千克和克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的预习作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

  预习一方面要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设计数学预习作业要注意不能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不挫伤学生预习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计的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要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二、明确要求、指导预习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的尝试,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三年级学生可以作为学习预习数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前,我要求学生这样预习:(1)说说通过预习你认识了什么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2)按课本上的要求,利用纸片折一折、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3)请试着完成“想想做做”。到了四年级,就可以把预习活动“置之课外”了,但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预习是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三、交流经验、提高预习能力

  有效的预习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真正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感悟的时间。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还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所形成的生成性内容。学生在预习中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造成不同的预习体验,有的对预习内容一知半解,感觉似懂非懂,有的预习后死搬硬套地做尝试练习,而有的则可能喜欢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勇于提出疑惑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时,本人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你通过预习发现了什么规律?(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种规律?经过全班交流,发现学生在经历了预习活动之后达到了不同的学习状态,有的发现排成一排的两种不同物体间隔的规律,有的发现两种物体排成一圈也存在规律。实际上这已经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教师怎样实施预习后的教,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并调整教法以适应学生预习后的学。

  预习后的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学生自己先讲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如何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预习问题,可采取指名讲,也可以采取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及其理解,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以及对难点知识的剖析,引导学生对知识和典型方法进行小结,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课堂的设计要以预习问题为核心,预习问题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内容要适当扩展。预习问题也为课堂进行“问题教学法”提供极好的素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了的问题,课堂上不需要多重复和强调,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不懂的问题,要重点讲解,这样就能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四、持之以恒、养成预习习惯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当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可以自己设计预习问题。教师自己要坚持每天布置预习作业时,把预习的内容及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要求学生认真抄写在家庭作业记载本上,回家认真完成。不能让预习作业流于形式。在上课检查预习时请同学谈预习收获,正面引导,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可以发动学生同桌或小组互查,相互督促,使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好习惯。为帮助学生开展具有反思性和探究性的预习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了一种预习方案,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常规的预习目的有三点:(1)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2)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预习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指导和培养。

    73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