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有效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预习主要是学生以阅读的形式来进行的,数学阅读不如语文阅读有趣,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且中低年级学生和预习初期的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并没有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提纲的设计
一、预习提纲直指教学目标
预习提纲,也就是给学生布置的自主学习的预习问题。学生通过对书的阅读,来探索预习问题的答案,从而明确当课的知识目标。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预习提纲,应直指教学目标,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细化,提升预习效果。
如,我在执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下《什么是面积》一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面积的意义。会直观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2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3、在“做”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
指向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面积?
2、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大部分都能找到面积的定义,可能理解的不透,但一定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这就为掌握新知识做好了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其次,第2个问题,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方法,比如割补法、重叠法、数格子方法。那么课堂教学时,老师的主要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梳理,什么时候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合适,以便于更加深化学生对面积定义的理解。当课堂上看到有学生真的拿来了5角钱硬币来比较2个图形的面积时,我真的为孩子的预习感到高兴。学生在预习之后,不仅对面积的概念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也增强了学习兴趣,对面积的定义的理解也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步加深,得到了巩固。
二、预习提纲要设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积极思考、标注疑点,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理解知识,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生要带“疑”进入课堂,将这些疑点作为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所以,在学生的预习步骤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个环节:想。具体做法:想一想还有哪些题不会?什么地方不懂?或者哪道题还不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用“?”标记出来。
其实,学生在充分预习之后,所提出来的问题,都是学生不能独立学习的。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学习目标将更加的清楚、明朗,指向性更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更好。同时,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质疑”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思维,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思考。
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分数比大小》一课,主要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分子都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当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3/8和3/5怎么比较?这样,分母既不相同,分子也不是1,而都是3,怎么比较呢?虽然,这样的分数比较并不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但学生提出了问题,我就带领着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当然,通过这道题的解决,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
三、预习提纲需有生活化取向
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数学学习的知识逐渐趋向生活化、社会化。既然数学学习有生活化的取向,那么在学生进行数学预习的时候也应重视生活化的取向,让学生提前就对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如,在进行三年级《比一比》(平均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时,针对教学目标,我设计的预习问题其中一个是:找生活中的平均数。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对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我把这个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后,都积极的想把自己搜集的平均数展示给大家。学生提出班级考试的平均分,我就着平均分——这个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平均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并不能代表两个班级中的任意两名学生的分数,只是代表了两个班级的平均水平。当时给学生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次数学测验,李红班的平均分是88分,崔阳班的平均分是90分,那么,李红和崔阳的成绩谁高?有几种可能?结合着具体人物和具体班级,学生回答出:可能李红的分数高于崔阳,也可能崔阳的成绩高于李红,还可能李红和崔阳的成绩相等。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明白了,平均分并不能代表个体水平,而只能代表整体水平。
小学生的数学预习方法
一、预习的内容和目的要明确
首先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在认识上有所准备.通过预习,大家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由于高中的数学和初中的数学在内容和结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前后联系紧密,而高中数学前后在结构上就不是那么严密,知识点的独立性比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对新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其次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通过预习,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为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课前预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带什么教材和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有充分的准备,高中数学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学习工具,比如必要的三角板等,还有实验课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等。
二、预习内容要适量
课前预习有大预习(章节预习)、中预习(部分预习)、小预习(课时预习),最重要而又最有效的当属课时预习,由于一节课的内容有限,时间一般在十到二十分钟,切不可花上几个小时,一看就是几页,那样会抓不住重点起不到预习的作用。因此,预习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三、提纲挈领,紧扣要点
预习要有章法,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教学提纲进行预习,不断提高。预习前有针对性地写出问题的提纲,更要适当了解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填空、选择等思考,有目的地去预习,激发预习兴趣,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四、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分两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2)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五、找出疑难,提出问题
找出知识点中的疑难是预习的关键。无论预习的内容多少,疑难问题肯定会有,对疑点要绝不放松,要理解题中的每一个字、句或所给的条件,对主要词语要反复推敲,弄清题目的要求,要学的知识点体现在哪里,多次对照题目要求,进行丰富的思维想象,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做好预习的检查工作
有始有终是课前预习的关键。检查要到位,逐一查漏补缺,不然就有可能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多久就不了了之,没有一定的预习效果。一般检查分为两点:一是自查。查自己预习的内容和数量是否适中,出现的问题要自己记下来或者做个记号来衡量预习效果如何;二是对预习的知识让老师进行逐一检查,检查时间一定要放在课前几分钟,对照教学内容,用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进行课堂提问,也可利用分组讨论或者随便发言,让学生动起来,特别对主动的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点拨指导,激发预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密切地把课前预习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七、对课前预习及时总结
一开始课前预习的习惯还要慢慢地形成,如果方法掌握不够,预习的效果不会非常明显,但是,对课前预习进行及时的总结必不可少。通常每节课后几分钟的回忆和讨论,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与自己预习中所了解的、弄懂的、掌握的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预习中的难点能否一目了然。通过预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进行预习的无形动力,激发学生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