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预习
预习新知识是学习活动的起步环节。数学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探索的机会,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创新、高效的课堂成为可能。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
一、设置预习时空,引发思考
1.留足时间 放飞思维
预习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独立体会、揣摩、感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够对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预习的时间应安排在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同时,为了学生预习得更深入一些,老师应尽量减少重复练习的笔头作业,为预习留足时间。
2.搭建平台 碰撞智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同一个预习任务,预习效果也会不一样。这时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创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讨论平台,用以讨论预习中存在的各种疑惑和障碍。比如:有条件的可以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班级QQ群;没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设立两到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小组交流,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解决个别疑难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后依然无法解决的,才是上课时真正需要探讨的知识。有的放矢的预习对上课时的互动生成和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二、辅导预习过程,由扶到放
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掌握了预习的操作过程,学会了方法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预习,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法的辅导。
1.初读书本内容。学生把书本的例题内容快速浏览一遍,大概了解第二天新授的知识内容和容量。
2.回想已学旧知。根据新的知识回忆自己所掌握的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想一想当时用到的学习方法及探究过程和结论是怎样的,是否对现在要学的内容有所帮助。
3.品味探索新知。仔细读文本例题和提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并做上标记,把知识点标示出来。要明确:通过预习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或困惑。
4.尝试选题练习。从例题后面的“试一试”、“ 练一练”环节中选择几道与例题相似的题尝试做一做(不考虑变式),若有疑问,做出标记,等到上课时讨论解决。
刚开始辅导时,教师可以设置自主预习单,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领着学生边预习边指导,等学生逐渐掌握预习方法后再慢慢放手。
三、变化预习形式,激发兴趣
有一个“椰壳效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不爱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天,家长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来盛饭,没想到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同样是预习作业,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用简单而笼统的作业形式。如果改作学生喜欢的形式,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预习的效果也就自然不同。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我是用动手操作的形式布置预习的。
1.阅读数学书12页。
2.用多种方法计算12页中两个图形的面积。
(1)数一数,共有几格()。
(2)能否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折、移等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自己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把过程写在下面,可以画图表示,配上文字描述更佳。)
四、结合检查评价,养成习惯
如果预习只有布置,许多学生没实施,教师也不进行检查;亦或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从零点开始,学归学、教归教,预习与课堂教学严重割裂,没有整合衔接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课前预习是“虚架子”,是没用的,预习的习惯自然不会养成,自学能力肯定也不能得到提高。当然,光有检查也还不够,预习最难做到坚持,这就需要给学生鼓励,引进评价机制,重视评价导向。做得好的全班表扬,或者开展数学预习能力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预习能真正感受到发问、思考、交流的喜悦、成功的快乐。学生就会乐于预学,教学自然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预习指导策略
一、问题或纲要式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预习课文,教会学生怎样预习,把重点、难点理出来,以问题或纲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进而抓住重点,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就会豁然开朗。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分别设计了如下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预习。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什么是平均分?
2.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分数该怎么读、怎么写?
3.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4.请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各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5.在自学当中还有哪些困惑?
(二)《分数的意义》
1.分数是怎么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用分数表示图中指示的部分,并结合图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1)这个分数表示把?摇?摇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摇?摇 份。
(2)这个分数表示把?摇?摇 平均分成?摇 份,表示这样的?摇 份。
我的发现:
3.什么是分数?
4.一个分数中的分母表示 ,分子表示 。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把课前的存疑集中在课堂研究讨论,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极有益处。
二、动手操作式预习,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也是一门体验的课程,许多内容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领会。因此,在预习时,除了阅读教材,动手操作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好方法。例如,在五、六年级进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之前,笔者不仅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这些立体图形的实例和信息资料,还让学生根据课本后面附页提供的图样动手制作这些立体图形,以便在课堂中交流,使学生获得更直接的感性认识,并使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让学生动手操作预习,可以提高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收集资料式预习,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收集将要探究的内容的背景材料及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等。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的预习作业,笔者是这样布置的:阅读课外书报,摘录含有百分数的句子,并注明摘自何处。“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摘自《社会》第五册)……如此一来,让学生在学百分数的意义之前就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而且调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为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提供了比书本上更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上课时以这样的实例进行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就会空前高涨,学习自然会更为高效。
最后,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促进形成自觉预习的意识。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就一定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促进学生形成自觉预习的意识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前布置了预习,现在就来交流大家预习的情况。出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通过预习你还知道这些分数的哪些知识?
3.在预习当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组织交流自学情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交流汇报,探究新知”环节,笔者让学生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①通过预习你还知道这些分数的哪些知识?②在预习当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的知识点笔者没有再重复,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在自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上,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笔者不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整节课笔者为学生的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回忆、交流、实践、想象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进而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和个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