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的有效预习

庄宇 224分享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一、确定预习的目的

  首先我们先要想一想,以前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自己来个“预测”。如此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思维习惯。其次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观看书本的引言。�^看课本的引言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对不懂的问题提出假设,从而由老师在课堂上帮助验证。

  二、明确预习的方法

  首先,浏览课本,阅读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在上面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认真读书。要从头到尾把教材仔细读一遍,看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如果一样,就要抓住教材的基本内容,想一想这些新知识的基础是什么,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做一些必要的复习,为新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在阅读教材时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

  其次,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有条件的话,可以去查一查,试试能否自己解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做笔记可谓在预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预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对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在后续学习时,把笔记带人课堂,对照笔记听课,了解模糊的,提出疑惑的,必将有更足的收获。

  最后,学生在预习完例题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正确了,可大大增强学生的预习信心,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果出现错误,要找出错在什么地方,想想为什么错了,结合例题去改错。如果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讲,认真领悟。

  三、回顾再思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习,非仅复习、温习。也指思考。在脑海中对整个预习过程进行回放,将零散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归纳。这也是预习者本人对自己预习成绩的摸底。

  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更努力,好的学生不仅仅会解决课本中的难题,他会尝试去解决更多难而有趣的问题,但前提是兴趣。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是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一、通过预习能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加深理解已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旧知识与新内容之间常常存在紧密关联。所以,通过预习能够复习旧知识,发现已学知识有不明白内容,可以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并能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为学习新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在讲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内容时,让学生进行预习后,就会明白:用来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这句话中已经包括了在六年级上册学过的旧知识:什么是比、两个比相等是什么意思、怎样求比值等内容。学生要想学好和理解新知识“比例的意义”,就需要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什么是比、怎样求比值。如果这些知识已经忘记,通过预习就要加以补习,这样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为新数学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预习能找到重点、提高效率,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学生在预习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不明白、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能找到本节课新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对有关知识点进行重点听讲,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前,可让学生准备大小相同的三张正方形纸,第一张平分为2份,并要给其中1份涂好颜色;第二张平分为8份,并给4份涂好颜色;第三张平分为16份,给其中8份涂好颜色,再按照要求写出分数。然后再把这3张纸叠放在一起,就能够看出三张纸涂色部分的面积大小是相同的。学生可能会有疑问:三张纸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也同,但是三张纸最后分的大小却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有了这个疑问,再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新内容的学习,学生就能在听教师讲课时有了重点,学生就会把分子分母的变换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自然也就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预习培养好习惯、提高信心,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学生在预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长久坚持下去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数学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同样重要。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就能知道新知识学习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就可以有重点地听课和选择地做好课堂教学笔记,就能提高学生学好新知识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改变学习的被动和不利局面。通过预习学生就能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听课,就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预习的过程,不管学生是否能学明白新知识,学生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印象,再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分析,学生就能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通过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跃起来,学生由以前怕老师提问,就会变成抢着回答问题来自我表现其能力。这样就使数学讲课不再单调枯燥,课堂教学成了学生能力自我展示的舞台。

  四、加强预习方法技巧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的能力,教师就要加强预习方法技巧的指导,通过正确科学运用多种预习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一是运用任务落实法进行预习。也就是教师安排预习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进行预习。这样能做到有针对性。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要能提出既有预习效果,又有提高学生兴趣的预习任务。布置的任务可表格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预习。二是运用温故知新法。就是复习旧知来带动新知的预习,这样既能理解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复习巩固与新旧知识的联系。三是运用动手实践操作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如,运用通过拼图、剪纸、折叠、画图、测量、移动、比较、观察等活动,来感悟体验新知识。

    73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