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要怎么有效进行

庄宇 224分享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几何图形课、统计和概率等,而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这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不少学生的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并非易事,所以加强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勾一勾,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了。(1)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概念。如:我在让学生预习《图形的变换》时,就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许多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这样实际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2)动手实践来感觉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预习《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公因数的这个概念,我让学生先做一个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在这个长方形里摆同样大的正方形,要求正好摆满,问:应该可以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来摆?这样就使他们在课前就有了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3)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中也是如此。在预习《最小公倍数》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来进行对比。也可以把几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进行对比,找出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的关系,还能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二、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在整个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贯穿了始终,所以计算是数学中的重头戏。

  1、要看懂例题。学生是有一定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什么教材,在计算的编排上都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就可以专心致志的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觉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问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比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

  三、数学空间图形的预习

  “空间和图形”内容有图形的认识、探索长、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图形与位置、体积计算等。内容特点是:(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2)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3)注意素材的趣味性;(4)重视空间与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课前让学生预习布置的任务是:(1)用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再用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进一步验证自己刚才所推导出的公式是否正确,并把你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我在课堂上先与学生交流他们的预习成果,重点提问为什么公式中有“÷2”,让学生根据操作来解释清楚。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整节课的气氛相当活跃。

  四、统计与概率的预习

  统计与概率是重视让学生掌握统计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为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要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由于数据是他收集的,更是他感兴趣的,在课堂上他就会表现得很积极。

  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

  一、分次进行,减学习负担

  近几年来,“减负”的呼声日益强烈,要求减负要做的不仅是减法,也要做加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仍然要有教学质量,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认为,在把握好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并实施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达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为使预习有效,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可以将它分次进行。

  1.第一次预习――以理解为主

  课前预习对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旧知识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要使预习做的好,首先就是要理解新课的知识,但理解一种新事物或新知识,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脑力劳动,所以在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四步来帮助理解。

  ①读

  不管是哪个科目的课前预习,首先都应该阅读,只有真正“读进去”,对不懂的地方和想不透的地方提出疑点,找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上课,才能取得最佳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而由于数学科目的特殊性,它不像语文有大量的文字供学生阅读,我们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读书中的情景图、结论、公式、解题过程等,通过读来理解新知识。

  ②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读书,就要动笔,如果不动笔,还不如不读书。边读边画,画出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听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一些标记方法,例如:用圆点( . )表示关键的词语;用问号( ? )表示对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横线(__)表示重要的概念或定义等。

  ③摘

  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虽然学生暂时记住了老师要求背诵的公式,但过段时间还是会忘记。所以,预习时就要求学生做些摘记,复习时,可以不必重新翻阅教材,方便记忆,积累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在摘抄过程中,可以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变无意识为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既加强学生的记忆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④思

  课前预习的过程也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看,用手抄,它们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关键还在于用脑思考。例如在预习过程中想: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解?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在思考的过程中,尽量让新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与现实相联系,这样除了便于理解新知识外,对于其运用和记忆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以绘制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四个步骤,根据表格可以让学生列出新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第二次预习――以练习为主

  如果进行课前预习时只是看书,很多问题并不能被发现,这样的预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预习还应包括做习题。每一课后面都有相对应的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本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同学理解运用内容的具体指导,通过试解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新课的知识。

  在预习时试着去解答某些习题,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①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

  课前预习时做习题,可以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到课文重点和难点。

  ②加深理解,并检验预习的效果

  学是练的基础,只有学好才能练好,练是学的反馈,练好了说明也就学好了。预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新的知识,不及时的进行练习,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停在表面。练习后知识得到应用,加深了领悟能力,同时还提高学生的解题信心和兴趣。而当学生解答不出来时,则可以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弄懂,使学生发现问题,听课更有针对性。

  练,就是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题目中,练是检验“学”的方法。练习后的预习可以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二、合理安排,增学习实效

  课前预习不等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毕竟,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安排预习时间呢?

  1.最好在前一天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课

  根据人体自身的记忆规律,在前一天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这样对新课的内容印象较深,第二天上课时还记忆犹新,可以起到预习的作用。如果提前好几天就把明天上的内容要求学生预习,那么经过几天的“搁浅”,很可能到上课时,对于预习的内容学生已经有点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样既没有起到预习的作用,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根据新课的难易程度适时增减时间

  进行预习时,如果新课的难度大,那么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先看一遍,脑子里有个大致的印象,在下周讲解之前,再要求学生认真地预习,有的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了。

  3.预习时不要苛求学生解决全部问题

  预习是一种自学的体现,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达到自学解决所有问题的目的,所有问题要想在预习中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做法。那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可能会有反效果。所以,预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学生留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不能用好学生的要求来给他们定目标。

    73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