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怎么辅导小学生预习数学
预习能开拓听课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好的习惯,能发展自学能力。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好的习惯有益于他们的一生。预习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进预习工作举足轻重。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推进策略
一、培养预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效果明显会增加。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困惑和疑问的地方做下记号,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时就会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轴对称图形》兴趣培养片断:
1.在上节课结课前出示森林里的一个小动物站在大树后面只露出身体的一半。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让学生到生活搜集这一类的图片,想象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实物的特点。
3.找出你们认为对称的图形进行不同角度的折叠,问: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4.你能给这些图形归纳出一两个共性的名字吗?
5.关注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设计一幅轴对称图形。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处处激趣,让每个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中,探究理解知识,在摸索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尽管有的同学可能一知半解,但他们已带着自己的见解、问题走进新的学习之中。老师上课前抽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上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设计预习步骤,训练自主释疑质疑
小学生预习初期,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无从把握教材的关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组序列性的学习步骤,由浅入深地启迪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一些导学题,让学生围绕导学题,步步为营。
如:《认识三角形》预习步骤设计:
1.自学课本,你学会了用几种方法做三角形?说说看。
2.在书上钉子图上画三角形。总结:三角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数一数每个三角形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4.自由用三根不同的小棒组三角形,是不是都能组成功?你有什么新发现?
5.用六根小棒,试一试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解形?(可以在一个平面,也可以组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
在这个案例中,根据书中知识,设计不同难度的预习题,把学生推倒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就会对质疑产生浓厚的兴趣、质疑的信心也会随之增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反复的训练,让学生更易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来预习,如何来探究。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正如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三、在预习中自主探究,把握生活与思维训练的切合点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参与到预习当中,才能促进学生有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初期,学生在不会预习的情况下,可以围着教师的导学转,后期,要慢慢地放手,学生在准备时不一定要跟随我们教师的预览菜单设计,他们可以有选择地利用老师给定的资源,围绕自已的疑问和兴趣进行自主探究。
比如“人民币的认识”预习工作的选择和探究。可以让学生自已去认人民币,可以和他的父母去超市,到柜台,看价格,购商品,尽量购买学生用品。在探究中,研究钱币的支付,开支的平衡,通过这些活动,在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是开放的,他们非常投入,积极性很高,会向老师提出许多超越课程内容的数学问题,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新课标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学生的预习素材也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寻找。
如在“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一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确定主题――收集数据――分析推理”课前调查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学生多角度“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的机会和平台。当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进课堂时,他们的表达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情感是丰富的。当“商品价格越来越高”这个耳濡目染的信息出现在他们面前时,立刻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也引出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一直以来都备受教育界关注。那么怎样处理数学预习使其有效,也就成为一线教师讨论的热点。他们认为,正确处理数学预习,关键是教师要正确组织、引导学生预习,正确处理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真、正确处理甚至忽视数学预习。可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对预习给予恰当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面,更应该结合实际探究数学预习,使其更有效。那么现在,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结合实际组织、引导学生预习,以及怎样处理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使预习的有效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时,笔者对小学数学中的预习也有了些想法,下面主要从预习的意义及如何有效预习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概念的界定
根据预习的定义,笔者认为有效预习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预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预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各方面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与发展。
三、小学数学预习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①。预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从而满足他们的需要,与此同时,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与提高。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②而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正因为数学学科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预习活动中,新知识就难免会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学生会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接着会利用已学知识尝试着思考、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独自参与的,而且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同时,学生通过预习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探索精神,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以上数学预习的意义必须建立在正确、有效预习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四、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预习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且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还要正确地指导、组织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上进行思考,使得预习目的不是单纯地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并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笔者认为,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预习单并要求完成,然后进行检查预习单,最后教师根据预习的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设计数学预习单
考虑到小学生好玩,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忘和自觉性较低等特点,为学生设计预习单。有了预习单,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预习方向、学习目的,同时也便于检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而一个比较完整的预习单必须有以下要求:要求设计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使所有学生都能作答;范围要尽可能覆盖本课时内容;内容要揭示本课时重点。《课程标本》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归纳为“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采用的预习方法也不同,所以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预习单。
(二)完成预习单
在开始阶段,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还缺乏自主学习的经验,应将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预习单。这样才能保证预习时间与质量,有利于学生在集体的影响和劳动下养成预习的行为习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后,逐渐减少课内预习,把预习放在课下。但因为一般小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所以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预习,认真完成预习方案,还需家长的支持与帮助。由家长指导、监督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新课改也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三)检查预习单
检查预习单是有效预习必不可少的环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知知识。”强调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③这说明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正确把握教学起点,成为预习后组织课堂教学中更突出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还要采取多种方法及时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让预习成为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前奏,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催化剂。此环节应根据不同形式预习方案,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
为了学生更有效地预习,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档案袋,每次教学之后将预习方案放入对应的档案袋,并由教师保管。在每个学期中或学期末,把档案袋发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预习成长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让部分优生试着离开预习方案自己预习,也可以自己设计预习单,或根据自己的想法预习。然后由一些方法好的学生总结交流,其他学生进一步完善,渐渐地,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继续、一直为他们提供预习单。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独立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