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要怎么有效预习
预习指的是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习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预习的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轻松、快乐、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打折》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预习情境:阳光书店购书满300减80,智慧书屋一律打八折,我们班买50本《优秀作文选》,每本定价10元,到哪家书店买划算?再请学生在预习单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提供有力的“证据”。求知的需求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到“打折”的预习中,其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二、精心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有了“渔具”。在日常教学中我按以下三个步骤对学生进行数学预习方法指导。
1.通读教材,标注重点
课前预习,通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通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标注;可以把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点、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精读内容,理解难点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阅读例题并自行探索解决疑难的途径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般都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例如《倒数的认识》的预习,教材是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找出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接着介绍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通过预习学生就可以举出例子“4×0.25=1,4和0.25互为倒数,也可以说成4是0.25的倒数,0.25是4的倒数”。表面上看,教材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是学生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
动手操作来感受概念。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预习时,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中对“底面”、“侧面”、“顶点”的预习,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底面、侧面、顶点。又如《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中对体积公式的推导,课本中有较为明确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了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助于学生应用体积公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认识比》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比与分数、除法进行对比。再如预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可以指导学生将之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尝试练习,品味乐趣
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而此时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
三、落实检查,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
叶圣陶说过:“预习原则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凡是布置了预习作业的课,上课初始应对预习作业进行交流反馈。我是这样安排的,交流反馈时先四人小组讨论预习结果,小组成员先各自汇报,如果组内有歧义,那么各自阐明理由说服组员,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进而解决问题。接着全班交流,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预习成果,教师再相机进行激励性评价,如发现预习效果优秀的就说:“你真是一个预习小能手!”发现预习有进步的就说:“你预习得比以前仔细多了!”充分体现“不求人人优秀,只求人人进步”的评价观。让学生享受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尤其让学困生也体会到: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把新知构建起来。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建立预习意识
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调动起预习热情,建立积极的预习意识,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为此,笔者积极创设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预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的应用――打折》时,笔者这样创设数学情境:班级需要38本《快乐作文》,每本定价15元,现在有两家书店正在做促销打折活动,天天书屋满200送50,阳光书城全场打八折。你认为在哪家店买更划算呢?请在预习单中写出自己的算法。学生很快被求知的需求所推动,快乐加入“探究打折”的课堂预习中。
为了提升学生的预习意识,笔者特意安排一部分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从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出发,抛砖引玉,让其他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建立预习意识,养成课前进行有效预习的好习惯。
二、讲究方法,加强预习指导
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捕鱼的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小学生缺乏学习方法,但可塑性较强,教师要讲究方法,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
(一)读教材,抓重点
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读教材,看懂教材,带领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知识的重点,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如哪些是概念的重点,哪些是关键词句,哪些是自己容易忽略的知识点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标注和圈画,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形成习惯,提高预习的敏感度,大大提升对数学重点内容的识别能力。
(二)理思路,找难点
预习的功效突出表现在能够及早发现教材难点,并循着难点进行自主探索,加深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突破。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内容,梳理教材的数学思路,自行尝试解决难题。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预习环节中,笔者让学生找到关于倒数概念的描述,根据教材中对“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的说法,进行具体的理解:请你列举出具体的例子,并说明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学生列出有(8,)、(4,0.25)、(5,0.2)等,可以说成8是的倒数,是8的倒数;4是0.25的倒数,0.25是4的倒数;5是0.2的倒数,0.2是5的倒数。教材中的知识是抽象、静态的,而学生通过预习,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具体过程,这样就找到了难点,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的课堂探索理清了思路。
(三)勤操作,有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要深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充分发挥学生爱动手、会动手的优势,通过剪、切、拼、接等多种操作形式,理解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如在预习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这样设计操作的预习案:想一想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才能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和它面积一样大的长方形?你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时,就积累了活动经验,知道要从转化入手,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联系起来,并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三、练习设计,提升预习效果
在数学预习中,教师要做到两方面:其一,提高练习题设计的有效性;其二,要加强对练习的检查和落实。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概念,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1)把一车苹果(数量未知)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车苹果的几分之几?为什么?(2)把一箱苹果(数量未知)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箱苹果的几分之几?为什么?(3)把一盘苹果(数量未知)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为什么?(4)把许多苹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为什么?(5)根据平均分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