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要如何有效预习数学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有效的预习,可以温故而知新,甚至把教学内容进行前置,课前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留到课上赘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构建新知、巩固提升,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一、预习内容要“精”。
预习并不是指单纯地在课前布置几道题让学生做。只是这样的话,那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对新知的掌握也没有任何帮助。有效的预习,是在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后,经过深思熟虑设计出来的。预习内容不求量,只求质。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计算下列两组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4×7+5×7第二组:(42+35)×2
(4+5)×742×2+35×2
我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用喜欢的形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份预习作业,首先让学生进行对比计算,然后在计算中发现规律,并力所能及地进行总结。这样的预习作业容量不大,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计算部分几乎所有学生能轻松完成。表达部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会有太大难度,因为在此之前有了加法乘法其它运算律的学习经验。而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表达不清、表达不完整等现象。即便如此,通过对比计算,这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意会”,只是无法“言传”。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于预习成果的要求也并不是统一的,达到“意会”的效果,说明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的感知,预习的目的也就也达到了。所以一份少而精的预习作业适用于所有学生。
二、预习形式要“活”。
预习的形式应该根据新知的需要改变,并不是单一的问答式。
比如《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的预习作业中,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上的1/2、1/4、1/8,涂上色,比一比哪部分最大,哪部分最小?通过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看似简单的预习,其实已经把新知进行前置,绝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就能自主学习新知,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
数学中很多概念是不需要教师做太多引导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阅读预习,以节约课上时间。比如《倍数和因数》一课,关于“倍数”“因数”两个概念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看书阅读自学,再尝试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另外,应教学需要,有时还可能需要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甚至进行一些课前小实验。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关于圆周率的由来,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采用搜集资料的形式去了解,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实验的形式量出多个圆形物体的周长、直径,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填一张实验记录单,留待课上交流。
像这些实践操作、自主阅读、搜集查询、实验记录等多样的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预习措施要“实”。
预习作业是为高效的课堂作有效铺垫的,并不是和课堂教学脱节的。凡是布置了预习作业的课,一上课首先应该对预习作业进行交流。预习作业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结合预习内容进行新知的构建。相当于在交流预习作业时就进行了新知的教学。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前,我布置了这样一项预习作业: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①先想一想:“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意思是:长方形的周长是()米,那么一条长加一条宽是()米;再用小棒摆出所有不同的围法。
②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③比一比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问题是书上的例1,由于预习作业的特殊性,我把问题进行整合,设计得更具阶梯性和可操作。上课后先小组讨论预习结果,小组成员先各自汇报,如果组内有歧义,那么各自阐明理由说服组员,最后小组内得出统一答案。接着全班交流,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习成果,教师再相机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实现了“生生互动”、“兵教兵、兵强兵”,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把新知构建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切实培养好学生的预习习惯,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可以使课堂更高效。
小学数学单元预习课的重要意义
1、确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5)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预习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分小组让学生简单预习本单元的内容,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如果是简单的与本单元的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现场解决;如果与本单元无关,但有一定的价值,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如果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则不与解答,留作悬念,到学习新课时再研究,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做好资料。学生来不及研究交流的,可以留给老师。
比如,小学五年级的“观察物体”一课,单元要求是:“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单元预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3、单元预习课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做到会学习、掌握预习的方法
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预习数学的方法和步骤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先读书,划批注;有缺陷,及时补;多用脑,勤动手;试练习,找疑处。持之以恒先预习,学好数学很容易。”
“先读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