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要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庄宇 224分享

  小学数学是很多学生的弱项,尽管有学生本人不努力的原因,但是老师还是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师生交流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违背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比较注重发散思维,教学活动中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如教学判断题“240 × 50的乘积至少有两个零”时,不少学生都会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学生根据“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的简便乘法运算法则”很容易判断出有两个零. 同时也有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学生认为结果至少会有三个零. 这部分学生除了依据“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的简便乘法运算法则”外,还看到4与5的乘积中有零. 学生的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如果教师简单否定任何一种看法,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 如果教师多鼓励学生开展发散思维,陈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另外,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如讲授方程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做教具,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在添加砝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边会下沉呢?天平达到平衡时问学生什么条件下会达到平衡?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认识到方程与天平一样,都是让两边平衡. 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因人而异,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也会有所不同. 有效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制定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又要有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针对性目标.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三层目标:一是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二是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其过程;三是利用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归纳思想等.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实际,力所能及地完成相应的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思维. 如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用名胜古迹引入教学内容:古都西安有很多名胜古迹,大雁塔和小雁塔就在其中,今天我们学习与这两个建筑相关的数学问题. 再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大雁塔和小雁塔,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例题中的数学关系,“小雁塔的高度 × 2 - 22 = 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 × 2 - 大雁塔的高度 = 22”,“小雁塔的高度 × 2 = 大雁塔的高度 + 22”.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些复杂的数学关系. 最后设出未知数x,列出方程. 小学生没有接触过带未知数的方程,不创设情境,学生很难理解复杂的关系.

  四、走进生活,让数学教学贴近实际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讲授数学知识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有效教学. 如讲授计算长方体体积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思考需要摆放多少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然后得出此长方体的体积. 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的教室也是一个长方体,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出它的体积吗?这样的方法简便吗?学生会说不简便. 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简便地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很容易得出,通过摆放小正方体的方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不简便,有时候根本无法运用. 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如教学“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用字母表示一个数、表示运算定律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体会到数学符号化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原来年、月、日这么有趣!”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二、保障有效时空,鼓励自主探究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要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1.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

  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认识线段》,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毛线,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从而有效地完成线段这一概念学习的过程。

  2.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与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教学《认识角》,安排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动前,教师和学生商定找角的规则:音乐声起,走下座位,寻找生活中的角;一边用手指,一边轻轻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音乐声停,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乐来掌控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3.凸显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第一步,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第二步,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第三步,验证归纳,确认计算方法;第四步,整理应用,揭示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出寻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途径:实验发现验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但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三、营造有序氛围,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分享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反思、评价和修正的机会。

  教师要创设平等有序的氛围,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对学生积极信任和期待。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将其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目标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还可以互换。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小组4位成员进行分工:1号、3号负责测量,2号、4号负责记录,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把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

  结合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从上往下看,数据有什么变化?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越来越多,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也越来越多;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一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学习有用数学,注重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不仅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在解决“无缝对接”问题时,例如:用一块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做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皮箱。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可以做成,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白铁皮不够长,所以不能做成。在解决“卡车运货”问题时,例如: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21吨煤,要运几趟?21÷5=4(趟)……1(吨),余下1吨还需运一趟,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一共5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有用的,也是有价值的。

  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是逐步研究、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72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