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怎么教小学数学方程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术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列方程教学方法
一、从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出发,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教科书“方程”单元安排了两个例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增强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方程的经验,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这是和以前教材不同的编排。这两道例题即教学解方程的思路和方法,和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这样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成方程,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触动他们好奇心,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还必须解这道方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解方程。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也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有效发展的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实际意义,感受到解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必经过程,枯燥的知识技能教学变得有意义、有情趣、有价值。
二、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程解法考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
教材没有把解方程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化复杂为简单、变未知为已知是人们解决新颖问题的常用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释并理解运算的依据,找出方法,从而初步掌握解法。突出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复杂方程转化成简单方程,使新知识植根于已有的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题意检验方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完整过程。
练习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说说解每道方程的第一步要怎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除了关注学生是否求得了正确的解,还要关注学生解方程的过程是否进行了检验。这样及时的练习使解方程的思路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也更好达成了解方程这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三、从学生的实际思维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解方程的不同思路和不同解法
能解方程和会解方程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提供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所看好的策略和方法,从有利于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地对待学生不同的思考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
既然让学生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方程,那么,解方程的学习也应该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联系起来。学生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也反映出学生在解方程时也会有各自独到的思考过程,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思考。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解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帮助学生完成必需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从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角度,科学地、综合地、全面地考虑,通过创新教学,使教学真正扎实、有效和有可持续发展性。
四、从学生的数学体验和数学思想的渗透的高度思考,让学生在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在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在教学解方程时,根据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方程的解法。这样即使学生体会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列方程需要依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是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意识。而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由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的成功体验,也为学生增加了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些便是我们用好教材,创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所要努力探究的。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方法
首先,改变教学策略,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的基础。通过研究与实践,可将现行人教版的教材关于方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进行大胆调整,笔者认为,对于方程教学,教材编排可分三个阶段:发生、形成阶段(五年级上册);发展、应用阶段(五年级下册);后期拓展、应用阶段(六年级)。同时,将负数的认识(移项中要出现正、负数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提前于五年级上册学习完成,有利于在学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进行移项方答时简化方程解答的难度,亦可对七年级正式学习有理数的计算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样的调整,可让学生尽早接触代数的思想,尽量淡化学生解题的固定思维,在改变方程解法的同时,也将方程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解,在分散知识难点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淡化了算术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对教材的调整,学生学习了正、负数的认识及等式的基本性质,在一定阶段的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等式左右同时加、减、乘、除(0除外)相同的数时,等式大小不变,进而简化为等式左右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解答的方法。
其次,培养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理解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一个基本条件。要对学生进行关键性词语的引导,比如“和”“倍”“差”“等体积”等,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落脚点的习惯,但不能生搬硬套例题的题型及解法,审题时要弄清题目中的“多”“少”“便宜”“贵了”等词语的含义及常见数量关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用语的透识,保障整个解题思维不受文字的约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设未知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来设未知数,它直接关系到解应用题方便与否。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设未知数,也就是问什么设什么;二是间接设未知数,不设求解量,而设其他量,然后由这个量推出求解量;三是设辅助量为未知数,从而求出待求量;四是对于某些仅靠已知量和要求量很难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可考虑增设未知数的方法,可化难为易。
最后,培养学生列方程解题的步骤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思维的逻辑性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可从以下六项入手:一是“审”,即分析题意,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数量关系,知道本应用题设题的基本方向和解题基本思;二是“找”,找出能包含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包括一些隐含的数学等量关系式),为列出方程作好辅垫;三是“设”,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并用这个字母与已知数一起组成表示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提高解题的效率;四是“列”,根据上述等量关系及代数式正确列出方程;五是“解”,解所列方程,求出未知数的解;六是“验”与“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然后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