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要怎么教学生做应用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把它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老师没有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调查物品价钱、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等,引入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敢于争辩,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现知识的获取过程;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达到过程教学的目标。应用题开放式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注重文字理解,注重数量关系
许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是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确地说是他们对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理解力差,通俗地说就是读不懂话。进而从感性认识不能上升到逻辑抽象思维,导致读完应用题学生根本不知道各个数量的确切含义,或者对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不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带领大家解题之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如何读题,告诉学生一些读题技巧,比如抓关键词、注意容易混淆的词语、注意问题的问法等,教导学生看到问题以后不要盲目解答,要看清楚之后再动手。对于这一点,数学教师还可以与语文教师联合,针对读题能力、语句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求助于语文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其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根据应用题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应用题虽然题目变化多端,种类繁杂,但大多还是有章可循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大致可分为行程问题、效率问题、已知单位“1”和未知单位“1”等问题。教师可经常性地对应用题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系统地对应用题的解法进行总结。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对易错题小心谨慎,对重点题目多加练习,对难点题目层层分析,少走了弯路,同时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比如行程问题应用题里学生要重点把握 “相向”“相背”“同地”“相遇”“相距”等问题,遇到这些问题都有哪些问法,面对这些问法能采用哪些解法等。
四、将数学应用题生活化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此,数学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喜欢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学习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尸年代测定……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应用题这一优势,将问题生活化,从而提高应用题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应用题的难度。比如:把枯燥的术语变为生动活泼的语言,转变应用题的具体内容等。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对于“已知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和甲,求乙”的题型,在学生掌握其基本特征、解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出题,编题,在生活中找此类型的实际问题,有不少学生能联系实际编出很有特色的题目,如生活中购房、施肥、购物、储蓄等的题目类型。这种把握生活的本质后,提炼出数学问题的经历,以及举一反三的尝试,不仅使学生乐学好学,而且在娱乐中创造性地研究了题目,活络了思维。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感觉应用题难学的学生当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于应用题没有学习兴趣,可见,没有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学习兴趣。小学时期的应用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所学的计算方法予以考察、验证,学生对于应用题没有学习兴趣,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计算,而是搞不清楚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应用题的实质所在,应用题的实质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对所学的计算方法予以运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吸引,比如45的2/3是多少?我就将题目就行改编:融入到应用题当中,比如一年级一班的学生有45人,二班的学生数量是一班的2/3,求二班有多少学生?我就告诉题目,其实题目的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慢慢读题,就会理解的。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比较注重对于生活中问题的引进,同时对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比如今天节日,超市打8折,妈妈买东西一共花了32元,如果不打折,需要花多少钱?进而引导他们:八折即80%,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数乘以80%等于32,那么这个数是多少?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入手,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生解题过程的引导
计算结果可以说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最终答案,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者是考卷的时候,往往是看一个结果,而不重视解题过程,而在笔者看来过程要比结果重要的多,在教学中也一样,我们不能过于重视结果,而要重视学生对于解题过程的理解程度。如上面所述,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将应用题简单化,以此来便于学生的理解,便于解题的完成。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往往不止一种,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于不同的解题过程中引导,比如: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首先,可以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55×5=275(千米)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45×5=22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75+225=500(千米)综合算式:55×5+45×5=275+225=500(千米)
其次,可以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55+45=10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00×5=500(千米)综合算式:(55+45)×5=100×5=500(千米)。
再者,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x=100×5x=500
还有,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x-275=225x=275+225x=500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三、重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个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其年龄原因以及生活经历所限,其反向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比如行程问题中,主要有速度、时间、路程三大主要要素,而工程问题中只要有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几个要素,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认知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长期进行有效的积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