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小学数学应用题
数学是反映现实社会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数学中各个部分的知识都有关系,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直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1、问题来源的生活化、主题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反之,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的题材,在其头脑中并没有多少概念,很可能他的学习也是无意义的。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及练习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
2、改变单一的纯文字呈现方式,增加图文、表格等形式。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的问题很少。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就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
比如,在新课程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p57第五题),在这个图文情境中,除了有35个小动物与9张桌子两个信息是由文字形式出现以外,每张桌子可以坐4个小动物却是需要学生在图中去发现的,其所提供的信息并非像传统的文字形式那样一目了然,而是需要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寻找。而这种自主寻找分析的能力正是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应用题教学,其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图文并茂的,提供的信息应该是需要学生予以积极主动地加以寻找、加以选择的。只有经历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才有可能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各类问题,不至于出现解决文字形式的问题轻而易举,而遇到其他形式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的局面。
3、凸显问题意识的培养,淡化类型,展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可以认为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思考空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良好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应用题教学从问题开始,其展开也应紧紧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不能简单地将其进行类型化教学。
4、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加强解题的多样化、开放训练。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审视与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我想这也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试想,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使解答了大量的题又有何用呢?因此不能简单以数量关系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丰富生动、个性不一的解题策略的展示,而应尽可能地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猜测的、画图的、制作表格的、逻辑推理的、发现一个模式的等等,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时间体验各种解题策略。 毕业论文网 https://www.lw54.com
5、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关注解题思路的阐述与规范,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这些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课堂教学中,我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到的?这样做合适吗?有没有更好的?对这些问题的思索过程,其价值指向并不是问题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是学生将策略内化成个人素养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1.加大练习数学问题结构的力度
数学问题的结构指的是数学题目中各种已知量之间的关系。人们一般在解决某一道问题之前,都会先了解这道问题,然后分析该题,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找出该题目的已知条件与要求,这就需要答题者综合分析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之后再把这些已知量综合成一个整体,即抓住数学问题结构。教师在讲授一步的应用题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练习抓住数学问题的结构。比如练习画线段图、练习补充问题与条件、练习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练习自编应用题目等。教师在讲解两步应用题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结构,与此同时也要把直接条件变为间接条件,要变换方法,使学生可以达到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能力。
2.着重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难学的原因也是因为题目本身比较复杂,小学生难以理解题目,但是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的话,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应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学生在面对该问题时,不知如何去思考,针对这一点,只需要把它跟计算题做一个对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比如说,在做计算题时,学生大部分都了解对应的运算规则、运算顺序以及运算步骤,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的思维过程跟运算顺序也是同样的,计算的每一步骤都可以在式子中显露出来,这样计算的对与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但是解决应用题就与计算题不一样了,学生在解决题目时,必须事先了解该题目,要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学生必须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方法,从审阅题目到列出式子都是以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小红读一本故事书,她每天读26页,一共读了18天,还剩下23页,这本故事书一共多少页?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把18天读的页数算出来,然后再加上剩下页数,最后算出的就是答案,所以这道题目就必须先使用乘法再使用加法进行计算。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有必要时常使用上述这种比较易于理解的,可以自己动手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再如何讲解题目都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答案来得易于理解。通过简单的操作与分析,使学生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与该题有关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为何使用乘法,为何使用加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过程。
3.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应用题教学中
将学生的应用题学习与他们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比例应用题”感觉到困难,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利用奶粉泡好两杯牛奶(质量相同,浓度不同),然后让两名学生分别品尝并询问他们的感觉,结果一名学生说太腻了,奶粉放得有点多,另一名学生说没味道,就像白开水一样。这个时候笔者将问题抛出来:“按照什么样的比例才能够保证牛奶的口感最好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同学说1∶5的比例,有的认为1∶7的比例等,此时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并给出了答案,说明书上提示按照1∶8的比例进行配制,然后出示第一道例题:“一杯350克的白开水,应该加多少奶粉才是最合适的配置?”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远大于被动地在课堂上讲题练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