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怎么提问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传统的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原则
一、问题设计要有指向性
研究发现,在问题设计上缺乏指向性会导致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变成了无效的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在课堂提问前对问题进行指向性的自查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独有的规律,其往往在一个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要按照经历导入、展开、总结等几个阶段,对于上述的每一个阶段其都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因此,如何针对不同阶段进行问题提问设计就显着非常重要了,因为教师提问指向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就能够更有效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二、问题设计要有新颖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无非是所关注的内容不同而已。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而言,仍然需要我们提问教师关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因为,如果老师以同一种方式提出问题,会因为提出时的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久而久之会打消学生参与问题回答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主动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方式或内容,那么对于提高小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必然大有帮助,最终也会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也就是“老调重提”的提问场景一定不是老师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家所想看到的是一种和谐中带着活跃的课堂,一个每个问题都能激发学习热情的高效课堂。因此,提问设计上必须要坚持新颖性原则,教师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可以是提问内容的新,可以是提问方式的新,可以是提问主体的新,等等。
三、问题设计要有适度性
所谓问题设计的适度性是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难易程度上要适宜小学生的心理承受程度,题量上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之所以提及问题设计的适度性,原因在实践中教师对问题设计“度”的有效把握将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积极性和有效回答程度。同时也将影响到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进而最终影响到课题教学的效率高低。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问题设计的适度性呢,笔者的回答是要做到这样几点:首先在问题提出上教授要能够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学生预习程度以及课堂教学变化等等加以设计。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一些浅显的、随意性的提问无法做到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及时教授逼迫学生回答那也是随声附和,不能真正让学生从思考问题中得到锻炼。当然,一味地提高问题的深奥度也会扼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终事倍功半。一般而言,对于一些教学的难点问题,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设计规律,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突破难点。
四、问题设计要有灵活性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提问必须要围绕自己课堂教学的中心、重点、难点进行展开。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师生在共同学习中都会发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是灵活的,不能是死板性的。同样,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必须遵循灵活性原则。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对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谁都无法预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变化(这里主要是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变化,根据对变化的判断从而灵活地对问题加以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法
一、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课堂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于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特点,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把一个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就需要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进行切入,让学生在这些教学情境中理解数学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教师的提问也就在教学情境之下,有针对性地展开。
例如,在讲到认识钟表的知识时,由于这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的学习,情境创设也就变得非常简单。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教室当中悬挂的钟表,从而进行一些提问。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一些情境性的问题。例如,每天小明都是在早上6点半起床,在7点半离开家门去上学,在学校学习一天之后,会在下午5点半准时回到家里。请问小明每天在家的时间有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每天都在经历,因此,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也会更加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二、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并提出疑问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胆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做出回答,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也要向教师发出提问,将自己不太清楚的问题进一步变得清晰化。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很多学生不敢提问,对提问产生畏惧感,因此,作为教师要注意避免给学生心理带来过度的压力,让学生都能够更加轻松地回答并提出问题。无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其实数学问题的回答往往会有一些解题思路和准确答案,小学生本身就是在学习这些知识,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发现问题才能避免问题再次出现。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大胆地回答问题。课堂教学应以民主开放为主旋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流。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启发性的提问为主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完全与其相反,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也应该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的解答思路,这样的学习会带给学生更强的满足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提到点子上,让提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教学时,教师的提问不能直截了当,而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利用启发式提问,将问题指向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考,让新知识不断滋长。同时,教师要找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难点更适合采用启发性提问,注意提问的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渐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技巧,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一些概念时,先不跟学生讲概念的具体含义,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其中所蕴藏的规律。就像在学习“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一个点向外发散画出两条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在看到图形并听到教师的提问之后,会很自然地展开思考,调动自己以往所储存的关于图形的知识,从而对面前的图形加以定义和猜测。这样一个用心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们往往会更好地将“角”与其他的图形区分开。掌握了教学的这一难点,老师在讲出角的定义时,学生们理解更加容易,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有人说思考是人与人之间最后的区别尺度,因此,启发性的提问的目的也在于此。教师的提问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往往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又如在教学有关“圆的面积”的知识时,这一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得以直观的理解呢?可以将动手操作和已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然其中必定离不开恰到好处的提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先让学生把圆剪开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形状。由于之前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从而亲自动手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就推导出了公式。
四、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根据每个提问所承载的功能,有效设计问题并适时地提出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开阔他们思路的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将信息顺利地收集上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要加强课后地反思,对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回答和提问的方式进行反思,不断优化问题呈现的方式和时机,收集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