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怎么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还是小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积累知识的基础。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应用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内容太过单一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课程在进行前,教师都会备课,备课内容包括提问的问题及内容,有些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把教材上的一些单一问题设置成课堂上要提问的问题。2.提问的问题不典型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只会给出简单的几句评价,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馈给学生。这种情况下,回答错误的学生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回答完善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评价。这些同学再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意义
1.课堂提问有助于启迪小学生的探究思维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中,教师的问题设置能够巧妙地引入数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某个数学的概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有利于小学生探究思维的启迪与开发。2.课堂提问有助于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就是教师对某个数学知识点对学生的提问,学生在口头上给予回答,然后教师给予评价。课堂提问学生要做好语言组织才能很好地回答。所以说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机会。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应用策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教学方式的应用成效必须通过一定的策略才会得以实现。教师在准备课堂提问时要重视提问的启发性,像“数学知道少”通过新颖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方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小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奠基提问的有效性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有效提问得以顺利以及有效地进行。据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面对陌生的事物时,往往会表现出害怕、恐惧的心理,因为在面对提问时,更是因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选择逃避,不愿接受回答,从而使其提问变得无意义可言,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基于了解学生的心理设计符合、或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而化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使之回答情绪高涨,从而奠基了提问的有效性。
以《认识钟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喜好玩耍的角度入手,例如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与同学们一样,在家喜欢玩各种小游戏,但是妈妈要求小明在做完功课、作业的前提下才能玩;这天,小明放学到家的钟表记录为4:30,做完作业后的钟表记录为5:10,请问小明用了多少时间完成了功课?”,该提问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挂钩,因此极大程度上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使其问题实现其有效性。
二、恰当把握“预设问题”、“生成问题”的关系
无论是在哪一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推崇知识迁移的讲授,而这一过程在实际的展开中涉及到“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预设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领导性的作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高效教学渗透、引领的方案设计内容,可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以及思考,从而引起“生成问题”的出现,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差异性较为明显,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一而呈现多变的“生成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不能局限于课前的预设以及课堂教学的按部就班设计,而是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而才能做好问题的预设,以及实现“生成问题”的作用,进而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以《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教师除了在课前充分做好对“平移”、“旋转”等定义的讲解设计外,还要根据综合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进行问题预设与生成的考虑,例如有的学生会考虑到“平移”与“旋转”在角度与方向上的差异,有的学生会考虑到“平移”与“旋转”后图形的变化差异,有的学生会考虑到“平移”、“旋转”的关系性等,从而使得学生提出难以预料的问题,例如使之呈现丰富、复杂以及多变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恰当把握“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抓住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进而将其问题形成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
三、提出具有开放性空间的问题
传统教学之所以被摒弃,是因为其教学过多地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设定中,使其课堂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与完善性,进而极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束缚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以及运用教学知识。因而在新课改中,建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成为其提倡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趋势,而这一构建的条件有赖于开放性问题的设定:
(1)答案不唯一。教学教材中的解题思路仅仅是众多解题方法中的一种,因而不应为设定为标准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寻找新视角,突破思维束缚的限定;
(2)条件不完善。在任一解题条件构成中,条件间的变动可使其结果发生多种改变,因而在设定问题时,可以从给予的不完善条件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以及运用,同时也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以《画角》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阐述“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定义中的重要表述点以及探究其是否存在不准确性,将其开放性的问题设定予以学生,让学生尽量地发散自我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对“角”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思维的把握,为构建开放性课堂环境、开放性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