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题的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数学习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的原因及对策
1、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1.1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小学数学学习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其学习和解题有非常大帮助,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及理解力不强,所以会出现概念理解不足、规律性问题观察不强的情况,从而导致解题错误的发生。概念上容易模糊定义,就像周角与射线的相似性与差别性;规律性问题如1、4、7、()、13,如果学生的观察力比较弱,不能找到其间的关系,两两间差3,很容易出现错误。
1.2缺乏解题技巧: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随着概念知识的不断学习,综合性题型逐渐出现,就如体积与容积学习中,有很多综合的应用题型,但由于学生缺乏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造成其不知如何列式的情况,或出现混淆的问题,从而出现解题错误或不会计算的状况。
1.3思维定式的干扰: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对数学题解题中易出现类似题型解题的错误,因为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遇到相似问题时总以一种方法去解决,这种思维固定的学习不仅易造成解题错误,也会影响学生扩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就像99+49×99=?这种列式,小学生总会以学习时形成的固有模式进行解题,将列式形成(99+1)×49的方式来解题,从而出现解题错误。
1.4理解能力弱,容易受题目已知条件干扰:在小学生数学题解题中存在一个理解误区,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会出现对已知条件是否理解到位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给出的条件就必须用到列式或计算中,反而导致解题错误。就如三年级全体学生去郊游,共用8个小时,而在去的路上花了1/5的时间,玩了3/4的时间,问他们回程用的时间是几分之几?有很多学生会将8个小时计算在内,出现列式解题错误,实际与其没有关系,只需要找好整体定量用1-1/5-3/4列式即可,回程占1/20。
2、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解决对策
2.1归纳学生在解题中经常犯的错误,形成错题集:为了能够对学生数学题解题错误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需要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解题错误进行收集、归纳和总结,并将这些问题归纳到一起形成错题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需要与其他数学教师加强沟通,了解同级其他学生对数学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他班级学生的错题收集起来,适时给学生进行错题讲解,针对其发应的数学知识再次进行剖析讲解,并将其延伸的内容进行补充,加强学生对错题中含有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小学生解题的有效性。
2.2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小学生处于思维发育时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差,尤其对相似性概念的理解,所以会因为概念理解错误的原因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数学概念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和了解,同时为了加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讲解概念性知识时应该多采用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利用教具对学生进行实物模拟讲解,或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某一物体现象进行联系讲解等,对相似性的概念,加强用实物讲解,并让学生利用教具动手操作来加强理解和区别等。
2.3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教师根据对学生解题错误问题的分析,应该加强对小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在数学题中有很多综合性的习题出现,这种习题囊括了较多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利用综合习题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审题、分析数字关系、找到问题的相关性,理清思路再进行问题解决,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解题速度。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对解题错误问题的分析,从中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从而在教师帮助下学会如何正确解题,并提高其对某一类型题的理解度,避免再次发生错误,提高解题效率。
2.4打破小学生的思维固定模式,加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够从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发散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错题的传教和讲解中,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对问题的出现存在质疑,并提出质疑,然后通过所学的知识从不同出发点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变能力,打破其固定思维模式,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要加强对不同问题从多方面入手考虑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扩散其思维和想法,从而提高其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一、 鼓励猜想,通过发散思维解题
小学生的思维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想,通过猜想明确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解题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意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自觉沟通数学知识的某种联系,构建数学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途径,克服思维僵化,生搬硬套,解题呆板,运算繁琐等不良倾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是在思维过程中不受解决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寻找共性,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拓展。如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时,教师往往去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训练,较好地培养和锻炼了思维的发散性。例如,一题多问是以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后,课件出示:一本故事书有15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2/5,第二天看了全书3/10, ?根据屏幕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接着学生�思考边回答,并在本子上填空,然后指名学生板演。通过这个训练,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 鼓励画图,通过数形结合解题
在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中,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许多类型的题目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题目引导学生利用画图使抽象的数学表达形象化,使数学问题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丰富解题途径,提高解题效率。例如,王叔叔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5米,宽8米。其中这块地的宽靠墙。王叔叔为了防止动物来干扰这块菜地,决定在这块地上修一条篱笆墙,那么总共需要多长的篱笆?这道试题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有关长方形的周长问题。运用一般的公式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讲感觉到并不难,但是如何灵活地运用它就成为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道试题当中,有一条靠墙的长方形的宽是学生理解相关问题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靠院墙类型的小学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动手来画图,让学生理解相关的题意,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够更加直观理解,不会出现认识上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鼓励推理,通过逆向思维解题
有些数学问题的解答如果运用正常的解题规律会比较繁琐,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进行逆向思维,也就是先假设某一结果,再由结果推导已知条件,这种思维方式同样是数学解题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逆向思维途径的引导,也就是在假设环节找准突破口,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推理过程。这种方法就会让学生对有关数学问题感到豁然开朗。既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方式,更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例如,有一个最简分数,其分母和分子之和为86,如果将这个最简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同时减掉11,得到了一个新的分数为3/5,求原来的最简分数是多少?分析: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引导学生顺着已知条件去求这个分数,学生感觉到较为困难,因为原来的分数分母和分子都不知道。如果让学生把86拆分,必然要经过很多次,学生感觉到这个过程较为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逆向思维策略,这个新的分数是3/5,让学生去想像3/5是经过一定的化简得来的,然后用86减去两个十一的和得到64,而这个64应该是3/5在化简之前的分子和分母之和。再用64/(3+5)=8,然后用8×3=24,8×5=40,最后24+11=35,40+11=51,就可以算出原来的分数是35/51。通过这道试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通过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由已知结论往前推理,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