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庄宇 224分享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解题策略,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一个解题策略,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只有掌握解题策略,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一、通过多读多做多想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多做练习。

  二、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62本,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也就是“162本比四年级修的多31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的巧妙性并能让学生口述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小明家养了32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6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2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7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四、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策略一:有序探索,理清思路,弄清问题。

  正确深入地审题就等于做对了一半。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条件是充分还是不充分?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说,审题时你必须把问题的内容按照你的需要从你的角度对它进行处理和安排:什么是你需要记住的?什么是你不需要记住的?什么是你需要理解的?什么是你可以不太理解的?什么是重点的?什么是非重点的?一定要搞清楚。

  审题时用简单的线、图表或表格来概括那些阅读的材料,才会成为一个富有成效的学生。

  策略二:用适当的符号画图、列表。

  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列举所有的情况,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目内容,能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因而,对学生进行画图的指导显得犹为重要。

  画图的策略中包含画示意图、画线段图、画连线列举图、画集合图等等。小学数学解题中多用线段图示法。线段图示法是将应用题内在关系表象化、直观化、是对学生已浓缩的文字进行符号化,而符号(字母、图形、图示)是数学学习中必然的一种数学思维语言,必须从小予以培养。长期训练能极大地简化、加速思维过程,符合数学知识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要让学生经历运用符号和图示描述现实问题的过程,才能建立数感与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小学阶段,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等等,很多题目都适合画图分析。

  画线段图能够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尤其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只要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数量与比率的对应关系正确地表示出来,问题解决的任务便完成了一半。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进行推理,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如很多逻辑推理问题适用此法分析。

  策略三:构建解题思路,拟定计划。

  审题画图表都是为了找出已知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就得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解题的计划。

  我们要建议学生利用下面一些策略构建解题思路:

  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能解一个与之有关的特殊问题吗?

  能将复杂题目拆分成若干简单的小题吗?

  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吗?

  自己能仿编一道小题,推导解题规律吗?

  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利用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

  策略四:尝试和猜想。

  学生们爱听的话就是: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于是,他们通过猜想试算,逐步调整试算结果求得正确答案。这种策略,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算能力,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   例如:一队运动员的编号,正好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一位姓金的运动员走了,其他所有运动员的号码数相加的和再减去小金的号码,正好是200。小金的号码是()。

  策略五:变换角度。

  有些问题,若顺着所求的问题去苦思冥想,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得解。这时如果我们变化一下分析思考的角度,就会感到“眼前猛然一亮”,从而巧妙获解。

  例如:在1――111这些自然数中,既不是5的倍数,又不是7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我们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想,在这111个自然数中,5和7的倍数共有多少个,除去这些数,不正是问题的答案吗?

  有些问题,涉及的某一数量反复多次地变化,若按一般由先到后的变化顺序去分析解答,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会钻入牛角尖而无法回头。怎样解答这类问题呢?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和结果入手“倒着”去推算。

  例如:一条小虫,由幼体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0天能长到10厘米。那么,它长到2.5厘米时,长了多少天?   策略六:反思,缜密思路。

  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回过头来认真地再做一番思考。反思的内容包括:(1)是否深入理解题意,分析过程是否精确、概括;(2)解题过程是否合理完整;(3)列式意义是否符合题意;(4)有无多种解法;(5)答案是否正确等等。反思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缜密、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

    728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