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引向宽广的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大多数是千篇一律、千课一面的导入,难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应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巧妙的导入,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用音乐来渲染文字是无声的,而音乐是有声的,能传递出文字所难以传递与表达的情感,用不同的节奏与旋律传递不同的情感与意境,这与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材料比起来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进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精心选取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在导入阶段播放富有节奏感或轻松或紧张或愉悦或悲壮的音乐,诉诸人类的听觉,以此来愉悦学生的耳朵,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用画面来烘托此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是认知的基础,教师同样要重视图片、画面的运用,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形象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画面来展开想象,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插图、图片、照片、视频等烘托氛围,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丰富的思维想象。
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探究,把学生引向宽广空间的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
1.问题要有探索性问题本身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活动的成败。如果只是就作者生平、主题思想、语言知识等简单提问,固然能起到复习与巩固知识的效果,但是无法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活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延伸性与扩展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问题要有开放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就不能是封闭性问题,这样只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条框内,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立足文本,向更宽广的空间延伸来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以解放学生的大脑,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样学生才能立足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在更宽广的空间内展开更为自由与自主的探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质疑问难,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体现。为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就不能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只解决课后思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发表个人不同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获取更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1.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此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扎实的语文基础,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产生更多深刻的见解与感受,但是却畏于教师的权威与教材的经典而不敢提问。这就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打消种种顾虑,放下思想包袱,这样学生才能勇敢地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各类问题。
2.相机诱导,让学生会问学生在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时往往会浮于表面,而无法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思考价值不大,抑或出现偏差,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导向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展开多元思考与多向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进而深入本质地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正面肯定,让学生乐问提问并不是偶尔的活动,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伴随学生的一生。而当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失去信心,会不再提问。因此教师要实施赏识教育,坚持正面肯定,不管学生所提问是否具有价值,都要肯定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与修正。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提问的乐趣,探究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科,爱上自主探究,才能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信心展开学习,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1、积极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语文老师应该重视教学氛围的合理营造。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色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合理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例如,老师可以针对课堂知识点,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布置课堂场景。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此外,老师还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查询相应的资料内容获得相关知识,这样能够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比如,在讲解《长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并且还要在生活中找到实例。这样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更多的人文精神与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2、注重对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激发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应该积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合理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另外,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积极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以学生为本,实施良好的分层教学方式,才能积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打好基础。再有,语文老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学教材的难易程度的控制,适当的难易程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比如,在讲解《观潮》课文的过程中,针对文章难度不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技术、课外书等形式来自学,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积极跟进学生的自学过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合理的指导与解决。此外,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分享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网上查找钱塘江大潮的现象,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良词佳句等。
3、科学运用赏识教育手段
由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应该积极重视这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针对这类学生平时给予更多的鼓励,采用赏识教育手段。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赏识鼓励的适度性,应该善于捕捉这类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比如,针对一些具有良好学习方法的学生应该给予奖励与鼓舞,这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一旦学生出现问题,犯一些小差错,应该给予一定的提醒,而不是一味地惩罚;而在学生获得进步时,老师需要进行科学的鼓励与赏识,有助于学生的积极进步。此外,赏识教育手段的运用并不是摒弃了传统的批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将学生的优缺点区分开来,积极鼓励其优点,合理批评其不足,才能使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之后重新树立自信,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4、教学结构的科学优化,提升教学质量
合理教学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运用因材施教手段,制定灵活适度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提问环节需要具有层次性,练习题的设计也需要把握其难易度。比如,在讲解《少年闰土》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关于鲁迅的相关资料与作品等,并且在课堂中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合理把握授课时间,安排好学生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此外,还要安排合理的练习任务,教会学生学会分析任务的性格特征,借助作者的外貌语言、动作语言以及心理语言等抓住任务的性格特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对比方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对闰土这一形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