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专心听讲的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认真审题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而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很多,如,示范读题方法,孩子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教师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如在学期的测试中,有一个平时学习优异的学生却考砸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试卷太简单,导致孩子的大意。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于孩子认真计算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会质疑。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经过五、六分钟的独立思考,试算练习,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想"说"的要求,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会改错题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重视审题指导,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真审题。在学生的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或是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或是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在做计算题时,我要求学生不要立即动笔就计算,而是先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这样,既提高了做题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逐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审题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如“去年二年级有学生318人,今年新转入29人,转出18人。今年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后,在列式计算时再让学生想一想能否用简便算法。同学们很快地列出了算式:318-18+29=329(人)。大大提高了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二、重视倾听训练,培养学会倾听的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未完,旁边的学生就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的,根本顾不上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令人深思。 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仅仅会表达是不够的,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闪现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并纠正。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就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三、重视跟踪督促,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上,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上。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考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这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为此,在平时的作业中,对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提醒,并进行跟踪督促。教师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例如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检验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就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如教学“同学们修补图书,三年级修补328本,比二年级多修补29本,二年级修补几本?”时,很多同学看到比“二年级多修补29本”,就列式计算为“328+29=357(本)”。后来我教他们用代入法进行审题,用得数“357本”代入题中,变成“三年级修补328本,比二年级357本多修补29本,”进行验算,发现328比357多是不可能的。学生立即发现自己做错了,再次认真审题,很快订正完毕。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学生强调把检验作为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