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很多老师并不清楚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的教学语言
首先,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认知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教师在日常课堂的直接讲授。所以为了实现授课过程的通俗易懂,教师要在熟悉教学内容,在深刻理解教学目的的状态下,使用规范、通俗以及自然幽默的语句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计算技能的学习兴趣,重视思维发散以及教学实用性,最终提高学生对于计算能力的应用度。
例如,在日常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使用“最小的整数就是0”这种以偏概全的非准确性术语或者是“这个直角没有画成90度”等违背矛盾定律的话术来实施数学教学,不仅无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误导作用。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是小学数学计算学习的主体无可厚非,但是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教授作用。一味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过多的操作计算活动,反而会得不偿失。一方面,计算内容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动力。另一方面,一味地灌输公式只会让学生处于低水平的学习状态,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例如,在九九乘法表的学习中,学生对于乘法计算法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就没有必要一直进行2×3=6,2×4=8等低效练习,反而引导学生去自觉地寻求法则演算以及计算方式更为有效。再者,教师在教导学生认识圆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针对圆形模型纸片,好好地画一画、量一量以及折一折,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分析、课堂讨论以及学生发言等形式探究总结出关于圆各个部分的数字特征与计算联系,从而得到圆相关的数学计算公式。
再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作为一个运算规律,必定要经历“发现―归纳”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大多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归纳的能力、程度都各不相同,对于所探究的知识的总结,不同的学生虽然归纳的形式不同,但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创造性。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他人的表达,也可以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师有意进行如上的展示顺序,让学生经历从直白地表达到抽象地表达的提炼过程,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发展。
三、学会用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训练以及学习技能构造,为了破除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归于生活,新课程改革强调将教材教学与计算教学相结合,致力于教会学生用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学习教材设计零散,或者是重难点安排不均衡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把握。所以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知识本身在客观现实中的实用性。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比例数0.618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接触物结合计算手段来直观地教授学生,从温度学角度来讲,当室外温度是人体温度的0.618倍的时候,是人们感觉到最舒服的状态;从建筑角度来看,作为闻名世界的建筑遗迹“希腊提侬神庙”之所以能够举世闻名也是由于其建筑的高与宽比例通过计算后恰好是0.618。而从绘画角度来讲,人体画像最完美的比例状态就是当人体的腿长占据身高的比例为0.618。
总而言之,我们的数学技术知识都来源于客观生活实践,并且能通过计算等方式得到验证。
四、巩固练习实践,强化计算教学的方式方法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利用,所以练习巩固无疑就是数学计算教学里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计算教学追求用枯燥的练习量来让学生熟悉计算法则以及技能,但这样的强化办法不仅无法增强计算能力,往往还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厌学心理。所以在新课改推动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应该立足于将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以及结果都最终落实到计算中去,即在课堂保持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以及在课前、课中、课后保留适时的巩固练习实践。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要直面难点,突破传统的运算律教学依赖题海、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的现实水平为教学起点,给情境创设和探究规律的环节以较浓重的笔墨;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的归宿,引导学生从直观思维到表象思维,层层递进地从现实情境中剥离出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完整经历了从情境到算式再到揭示规律的数学建模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几何、统计图表以及简易方程无不与数学计算密切相关,并且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计算练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体,要增强集体协作互助能力,譬如在制作反映城市空气质量分析的统计图表过程中,我们应该促进学生合作计算学习能力,对于数据统计、数据读出、图形刻画以及图表绘制都明确分工。最后通过小组通力合作,实现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计算参与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质量,还能有效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 让学生有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进行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主要是启蒙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通过活化思维,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规律进行有效教学,教会学生用口算、比赛等方法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准又快。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练习口算。可以进行计算的同时,采用训练的方式,选用游戏法,竞赛法等,也可以通过小黑板与卡片视算、听算,或者是限时口算与自编计算题等众多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结合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及有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故事,激学习热情学习热情,在教学时适当的穿插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能够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 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法则、方法
计算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主要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算理与算法的知识,使学生体验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的过渡与演变过程,能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切实把握算法。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演示,或者是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概念,例如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这些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学生学习抽象的锻炼,学生学习抽象的数理知识难免会感到枯燥难懂,所以加强对算理的剖析,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教师通过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提高认知,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时,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能够通过直观的教学展示,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有助于夯实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动手操作与直观演示,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能够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这节内容,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算理,尤其是“只把分子相加减”这则知识更为困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两个相等的圆平分成四份,一圆取一份选用黄色表示14,另一个原选取两份,用蓝色表示24,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投影演示,使学生观察“一个14,加上两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能够明白“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等概念,进而加深对于数学法则的理解和认知。
三、 让学生有口算、估算的习惯
结合新課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能够根据实际生活的数学计算,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教学能够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估算结果,再次验证,将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养成经常估算的习惯,能够将每种类型的估算方法吃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通过口算有助于学生锻炼数学思维,能够促进思维运转,有助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予以及时肯定的表扬,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耐心地引导他先背牢数学法则,能够加强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预算思路。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可以加强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小组共同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学习竞争性,促进自主探究。
四、 让学生有效地进行练习
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数学计算技能。教师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时间认真听讲,加强思考探究,在课后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能够对于练习,对于练习中的数学题,能够细心推敲,刻苦钻研,不轻易询问别人,也不急于求证答案,能够养成自觉检查与知错必改的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但是数学练习并非是重复单调的做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练习内容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够使学生对于枯燥的数学计算产生吸引力,激发计算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