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提出更具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并根据课堂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教师提问意识淡薄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对于身份的转换拿捏不到位,仍然唱着“独角戏”,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手段进行教学,缺乏提问意识。小学生每节课的注意力仅有十几分钟,仅靠教师进行讲解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成绩下降。
有些老师会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但所提问题的频率和内容不符合教学规律,对待提问的态度比较随意。无形中就对有限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浪费,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起不到实际效果。
(二)学生回答积极性低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禁锢,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习惯处于被动地位。虽然经过教育改革,学生被提升为主体地位,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逃避教师的提问,不乐意参与其中。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与教师问题的提出方式和内容有极大关联。教师缺乏合理的引导,所提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师生不能很好的互动,教师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情况。特别是有些教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严重的还会对课堂提问产生恐惧心理。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所提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教师对课堂提问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识到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注意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设计,并对设计好的问题进行筛选。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数学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深的客观条件,需要设计出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具有指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设置相对开放的答案,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多角度看待数学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體积公式。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可以展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进行提问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办法计算出长方体的面积,这样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并达到了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目的,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察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异同,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套用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简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所提问题要与所讲内容密切联系,不能以一种“打太极”的方式进行提问,否则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所提出的问题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数学素养挂钩,不能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要是大多数学生能在思考之后回答出来。从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又能够在思考之后完成。
例如,针对《分数的除法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利用教学器材引导学生多分数的除法进行理解。比如可以准备一张圆饼图,并设计以下问题:每位学生能吃半块饼,一共有六位学生,一共吃了几块饼?让学生作出回答,并写明计算过程。接着提出:共有三块饼,需要平均分给两名学生,每个人能得到几块?让学生写明计算过程。这两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互逆的,一个用乘法计算,一个用除法计算,恰好是分数计算时需要运用到的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再进行计算的方式。对本课教学的进行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并将公式转化为实际可见的图形,从而更好地掌握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式。
(二)所提问题应注意循序渐进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不要仅看到所要讲解的重难点,还应注意将学生从一个较简单的知识点,通过设问逐步引导到所学内容的重点,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接受和吸收的过程,才能打好基础,更好地接受较难的知识。
例如,进行《圆锥》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放映圆柱和圆锥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描述圆柱和圆锥在形成过程中有何差别,是通过什么图形变化形成的。这两个问题较为基础,学生只要认真观察多媒体就能得出答案。让学生找到规律之后利用自己手头的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和圆锥形成的过程。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为圆锥下一个定义,通过自己的理解去了解何为圆锥,然后在带着学生掌握数学书中对圆锥下的定义。最后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可以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圆锥的计算方式。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从易到难,一步步引出所需讲解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期间自然得出计算方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提问的语言要准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陈述的问题是否清晰关系到学生的答题效果。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弄不清楚,怎么去整理信息做出正确的回答呢?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观察比例尺的特征并说出比例尺的意义时,教师的提问是“请大家观察一下黑板中的几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始终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最后只能教师自己草草的点了出来。但教师如果这样问:“请大家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比一比、想一想,看看你能发现比例尺的哪些特征?”这样,学生观察起来可能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选词的准确、简洁、明了,要避免为了追求辞藻的花丽而刻意地修饰句子,使学生听后抓不住要害或产生歧义。
二、在关键处发问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只要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
三、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问的合理性。
1、提问的对象选择要合理。课堂提问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不能搞一刀切。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应抽中差生来回答,对于一般的问题让中上生来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果的体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中差生复述概括。然后用拼组的方法,两个三角形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中上层次的学生很快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推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最后给一个没有告诉底和高的三角形让学生计算面积,这个问题在优生这里很快得到了解决。教师设计提问时,由谁来回答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差生吃饱,优生吃好。
2、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一般来讲,应当以全班大多数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目标来设置问题,要去除太浅显或太深奥的问题。过浅的问题学生不动脑筋即可回答,达不到启发,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奥的问题使学生普遍望而生畏,也起不到提高的目的。因此,课堂上的提问要做到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