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要怎么进行有效提问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学习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

  一、在无疑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教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绝大部分教师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就立即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进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1)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2)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课后评议中,许多老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很有意义。传统的教法,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学生看起来在操作,但大多是在执行指令,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的必然肤浅。而后者,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二、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课题是《按比例分配》(复习),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自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的180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提问,立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三、在尝试后导问

  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老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当老师行间巡视捕捉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四、在起步时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在难点处不妨以探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四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只要画出草图,但应该让他们意识到所作的草图要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所以,画图时应依据题目中的数据确定所作线段的大致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难点,也是纠正学生平时随意作图的良机。怎样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指导作图时,应小步前行,可以试探地问学生:“长增加了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比8的一半短一点。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先想后画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在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从实践中感知,主动探求新知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能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尤为重要。教师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作用,不但要引导学生将旧有的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还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最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求一位数比另一位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摆学具建立学生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很快便从中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计算。从具体到抽象,拓展学生思路,由对知识的“现成接受”到主动探求知识,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对于接受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但能亲自参与还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吸收经验,尝到成功解题的喜悦,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低年级学生总结方法,分析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最好的是激发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仍诙�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列举生活中有可以倒过来说的话:“我爱妈妈”――“妈妈爱我”;“老师关心我们”――“我们关心老师”。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再找例子,学生便乐在其中。教师再提出:“在数学的王国中有这种现象吗?”让学生试着把倒着写。学生很快知道,真分数倒着写就是假分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增加新的知识,打破旧的平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景中愉快学习,让学生知道数学就是生活。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就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选择教法,寻求激趣艺术,巧设悬念,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唤起兴趣。采用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增强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无定法,因人而异,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精心设计,不断探索。

  三、一题多解,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

  不同的学生个体发展是不同的,思维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创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潜质、基础、成长环境、主观意向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个人天赋的机会,使教学影响延伸到生活之中。

  以往教师总是强调一种解题方法,要求学生死死记住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另一种解答方法给予否定:不行、不能这样、就记住这种方法等。从来不换位思考学生当时心里是多么难受。一个学生提出多种的方法,目的想通过老师的肯定,从而得到证实,获得满足感。而老师连看也不看就否定,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将有多大?往往这样一句话,学生的天赋就被无情地埋没了。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相同的,思维发展也有差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新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肯定,然后让全体同学一起讨论,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创造能力的人,而不是课堂的奴隶。

  新课标提倡一题多解,合作学习,以期学生在学习中能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使个性心理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让他们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宽、更广。

  四、敢于尝试,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要求精炼、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凡是都问个“为什么”,在“争议”中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后,教师拿出一块不规则的小石头问:“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可以把石头砸碎,放进规则的小方盒里面求出它的体积。教师及时表扬,同时提出疑问:“如果是铁块能砸碎吗?”学生迷惑不解,教师从旁引导,分组实验,利用透明长方体水槽、水和直尺尝试测量石头的体积。每组成员都在出谋划策,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总结,最后明白,小石头的体积相当于水槽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学生不仅学会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3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