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要怎样设计

庄宇 224分享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布置不科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及布置方法

  一、作业量过多

  一般学生完成每天的课外作业起码要两三个小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还要完成家长的。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二、形式单一,内容乏味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应用意识不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做课外作业时学生只会按类型做题,不会应用。他们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更不知道怎样去获得数据、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高分,但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却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我认为关键是老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作业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作业设计要与学生生活结合。数学学习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的生活,数学作业设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第二,作业设计要变换一些题型。小学生好奇心强,但缺乏持久性。面对单调、划一的传统作业题型,学生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产生消极应付的心理。为此,作业设计要变换一些题型,如设计诗体数学题,从形式到内容都能使学生耳目一新。

  第三,作业设计应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要适当体现多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增强探索性,注重思考性。

  第四,作业设计应注意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作业题目往往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经过“人为加工”的问题,虽然学生因此积累丰富的做“题”经验,但当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却显得不知所措、无能为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操作型作业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五,作业设计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习需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灵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六,作业设计应注意改变以往标准化的冷面孔。教师可以在题目的导语上力求创新,换成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使作业成为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数学活动。

  第七,作业设计应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多解因素。由于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致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设计作业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

  第八,作业应充满趣味兴。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第九,作业的设置应有探究性。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

  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方法

  一、分层布置作业需要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其收获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关键过程,而老师则应当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教学阶段,老师需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出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部分老师会采用故意算错一个步骤的方式,以此启发学生发觉错误,进而将此加以改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

  2.层次性原则

  数学科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都会较为困难,因此更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对难度的数学作业。比如,在布置《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作业时,可把作业划分为以下层次:针对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可为其布置基础性的问题;而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为其布置“一个三角形的底长为8 m,如若底延长2 m,那么面积则加大1 m2,求原本三角形的面积”等相关问题。这种布置数学作业的方式不仅可以让优生成绩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又不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数学课程感到厌恶,以此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将数学作业较好完成,并有效防止抄袭现象的出现,从而使数学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方法

  1.分类建立学习小组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主要可经过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家独立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具体掌握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与学习情况,主要可将其分成A、B、C三个小组,通过这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结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布置相应难度的数学作业。对于理解与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基本无法单独完成作业的学生可分到A组;B组为中间阶层,主要可抽选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在他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作业的学生;而针对理解与思维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分到C组,这一组学生可以单独且高效地完成作业。老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针对C组的学生,应当重视能力的提高与课外知识的拓展,在他们将基础性问题掌握以后,可适当增加部分提高题,以此使其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针对B组的学生,应当重视基础知识的强化,可结合课本上的练习对其解题能力加以巩固,积极鼓励与引导此组学生逐渐提升至C组的学习水平;而针对A组的学生,则不能够对其提出过高要求,应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消化,增加对基础问题的练习,使之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同时还应鼓励其逐渐提升至B组的学习水平。

  比如,在完成《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以后,在布置作业时,则可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组作业设计:A组:(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4.5 dm2,底为5 dm,那么高为多少dm?(2)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为18 cm,高为3.6 cm,那么它的面积为多少 cm2?B组:(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5cm,一条腰长为底边的3倍,那么底边的长为多少cm?(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 cm,腰比底长2 cm,将这一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求出。C组:(1)如图1所示,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三角形ACD的周长为24 cm,三角形BDC的周长为39 cm,BC的长为多少cm2?(2)梯形ABCD的面积为96 cm2。AB长为2 cm, E、F分别是两腰的中点,且EF的长为6 cm,如图2所示,试将阴影部分的面积求出。

  此种具有一定差异的数学作业,不仅可以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有效的练习、冲刺的良好条件,并且还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在练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其数学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2.分层次进行作业设计

  作为数学老师,其应该根据课堂教学要点与学生作业的实际反馈情况,将每次作业的布置内容进行有效设计,以此使作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分层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成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基础练习,因此必须将此完成。而选做题则主要有三个层次,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则可布置相应的作业进行练习。A组学生的作业主要是练习与课堂例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关键需要将数学基础概念与公式的应用加以掌握。B组学生的作业可含有部分变题与综合题型,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有效培养。而C组学生的作业应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综合性,不仅需要完成必做题与选做题,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兴趣题,难度设置相对更大。

    73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