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效果

庄宇 224分享

  外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依据之一。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有效布置小学小学数学作业

  一、作业布置注意适量性

  作业布置的适量性,是指布置份量适宜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独立进行书面训练,达到“高效、低耗”的作业要求,有效促进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应如何用适量性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呢?

  首先,作业布置要有全局观念.九年义务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主、副”课之分,并严格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科学平衡各科作业量的要求.但是,目前任有部分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及格率、升学率,置其它科的学习、减轻学生负担、平衡各科作业量的要求于不顾,而盲目、一味地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超量布置书面作业,因而挤占了别科的作业时间,破坏了各科作业的平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养成了敷衍了事和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根本达不到做作业的目的和效果.同时,也因作业份量过大,使教师无法及时进行详细、诊断性的批改,影响了“信息”的反馈,人为地造成了新旧知识间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要从全局着眼,各学科利益着想,既要考虑自己所任学科的作业量,又要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要以适量性为主.

  其次,作业布置要有时间观念.在布置作业前,教师应准确掌握当天的总自习时间,预测作业时限,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一般,小学高年级数学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30—35分钟,中年级不超过20—25分钟,低年级不超过15分钟.

  二、作业布置要突出目的性

  数学书面作业内容的选定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切忌机械照抄、照搬课后练习或随意信手拈来,无目的、无针对性地乱布置一气.如果教师无目的地盲目布置,不但达不到“优质、高效、低耗”的作业要求,而且还会出现主次不一、轻重不分、顾此失彼的现象.那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如何突出作业的目的性呢?首先,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应重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研究作业目标,确定训练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还要精心设计、选择作业内容,努力做到精练、巧练、趣练和有针对性的练.同时,也要注意在布置的作业中既要有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硬件作业,又要有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形成技能、激发兴趣等软件作业.

  三、作业布置要体现层次性

  一个班上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同一层次、要求的作业,就收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而要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来分层次布置.实践证明:这种分层次布置法既有利于中差生的矫正和达标,又照顾了优生的超前发展和能力培养.如,我在布置作业时对学习差一些的学生采取了“从基础知识着眼、基本概念着手,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措施,对他们布置一些与例题相似的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为主的较浅显易做的作业题,以满足他们的成功感,消除恐惧心理,促进学习兴趣的形成.对中等生我采取了“从重点着眼、基本技能着手、半扶半放”的措施,布置一些与例题相近或稍有提高的以技能性、能力性、智力性为主的作业题,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对优等生我采取了“从知识难点着眼、重点着手,高起点、快节奏、一放到底”的措施,布置一些以综合性、系统性为主且难度稍大的作业题,以发挥他们学习中的创造性和技巧性,满足他们不断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四、作业批改要强调及时性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情况而采取的经常性、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加快书面作业“信息”产生和反馈的速度,对教师及时查漏补缺,最大限度地减少事务的积累,并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作业效率提供了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及时批改,教师才能随时了解掌握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缺点和不足,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在下节新课前进行针对性的纠正和弥补,并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薄弱知识部分的再学习.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采取“短、平、快”的方法,尽量缩短批改时间,加快“信息”产生和反馈的速度,要随收随改、随改随发,坚决做到当天批改不过夜,最迟也要保证在布置的当天下午放学前把已批改过的作业本发到学生手中.

  五、作业批改要重视诊断性

  作业批改的诊断性,是指教师在批改时可采取“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每本作业进行全面详细的确诊,从而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进而确定相应的纠错策略,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功效.在批改时切忌单纯看答案,简简单单打“√”、“×”,“不开处方,不下药”,使学生明知给某题打了错号,但不知究竟错在何处,主动进行纠正,也是置身于“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境地,即使纠正了,部分学生还是重复了原来的错误思路,在四位上造成了进一步的混乱,使错情更加严重.而且还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一发下作业只看对、错号和分数,而不去积极探究和主动改正等不良习惯,甚至出现错时抄袭别人正确作业的现象.对此,教师在批改时要改一改数学作业批改的传统做法,借鉴作文批改,可采取“眉批、横批、划线标错、画圈指示、加注指示”等方法,保证让学生一看就知道错在何处,为什么出错及纠正时应注意什么等.这样的批改,不但使学生一看就发现,一改就正确,而且加深了印象,加强了“免疫功能”,让学生体验了分析或列式正确的快慰感,鼓励了纠错的信心.

  另外,还要在单个确诊的基础上做好对全班的会诊.根据会诊发现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缺陷书写详细的批改摘记,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还可以采取以师批为主,自批、互批、面批相结合的手段,促使“信息”的纵横交流,培养学生“自诊、自疗”和“互诊、互疗”的能力,养成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轻松、持久地集中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要融入情境,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以游戏、儿歌、故事、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味性。

  1.在游戏中做作业。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完乘法口诀后,进行“对口令”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把作业融入游戏中;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创设“购物”情境,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让学生自主购物,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把知识点融入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2.在绘画中做作业。结合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找规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有规律的美丽图案,又如学了时间,画一画一天的安排。这样就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3.在情境中做作业。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 学 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创设了一道“送小鸡回家”的问题情境,即每只小鸡嘴里都衔着一张算式卡片,旁边有分别标有1、2、3、4、5的五座小房子。我问学生:“天黑了,小鸡想回家,你们能帮小鸡找到自己的家吗?”小朋友听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唤起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爱心,个个都跃跃欲试,都在认真地计算,帮助小鸡找到自己的家。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像,可以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情境作业,把一道道计算融合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增加数学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爱上做作业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可让学生自己测量家里的冰箱的长宽高,然后让他们求自家冰箱的体积与容量。或让他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给一个花瓶配上合适的箱子,并算出做成这个箱子所需纸板的面积,在学完“利息”后,也可让他们帮父母算算家中存单的到期利息等。这样的练习,带有一定的现实性,学生会十分投入地去完成,比直接去完成一些枯燥单一的求体积、表面积、利息的题目有价值得多。这样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又能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加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一年级“统计”的学习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班同学是怎么来学校上学的吗?是自己乘车、自己步行,还是家长送到学校来的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乱猜;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去访问每个同学就知道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为了使统计难度适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只要求他们采访10位同学,并要求制成调查统计表。学生们利用下课时间,紧张而兴奋地采访自己的同学,第一次做了“调查员”。使我高兴的是,他们的成果丰富多彩,各有特点,的有画√记录;有的画○记录;有的用正字法记录;还有用自创的符号来记录……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以往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完成、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增加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操作型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做一做:用萝卜或泥巴做一个长方体。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3)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4) 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形成了面、棱、顶点以及表面的深刻认识。总之,教师应从优化作业布置入手,在“精”、“新”、“巧”上下功夫(精:内容精;新:形式新;巧:设计巧),真正使数学作业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使作业成为学生业余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2.日记型作业。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将学习数学的内容、感受、掌握情况、存在问题真实的记录下来,以书面的形式与老师交流。下面是一位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后的一则日记。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和画圆。这些内容是老师让我们自己折呀、画呀、量呀总结出来的,我学得很高兴、很认真,也都能理解。但在练习时,我把直径2厘米的圆画成了半径2厘米的圆,原因不仅是粗心,这由于我当时不是很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现在当然明白啦!

  在日记里,学生总结了学习内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交待了知识是如何获取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分析了错误的原因。

  3.调查型作业。所谓调查式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周围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或作业。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4.开放型作业。现实生活往往存在着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作业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度,求其他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40度的角既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样就发挥了学生作业的自主开放性、主动性、独创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释放自我潜能,寻求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创新者。

  四、设计层次性作业,实施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困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情感体验各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作业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分层教学与分层要求的策略,设计一些有“弹性”的作业,促进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如在教学完《表内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三道题:

  (1)一只钢笔8元,小明买了3只,一共花了多少元?

  (2)李老师带了50元去买故事书,每本书的价格是9元,买6本够吗?

  (3)小朋友去肯德基看到,汉堡一个6元,可乐一瓶4元,薯条一份5元,鸡翅一份8元,他们一共带了60元,可以怎样买?

  第一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第二问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题,第三问则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题。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73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