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如果我们把自学能力的培养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学生就会从一个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就要由以讲授知识为重心转向重在激励学生思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上来。为此,老师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能参与学习过程,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分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得了解他们的一些认知规律:小学低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这时他们一般不太有自学能力,需要老师细心的教导;到了小学中段,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了发展,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能自学一些简单的内容;到了高段,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已具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较复杂的自学能力。

  因此,刚开始引导学生自学时,应以自学书本内容为主,只要求学生能自学课本中一些容易自学的片段,以获取自学带来的愉悦。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逐渐要求学生自学整课内容,甚至整节内容,逐渐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调查研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该循序渐进,逐步进行,采取相应的自学指导方式,教育家邱学华认为一般分三种。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作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作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点拨。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布置思考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也可边看书,边做尝试题,也可先做尝试题,再看书。先做尝试练习,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通过一系列的自学辅导,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到了高段,你会惊奇的发现,数学越来越好教了,因为你基本不需要怎么上课,学生便已掌握了书本上学习的内容。通过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自学方法,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我在教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时,我上完第一单元,就直接开始上第三单元,我要求学生自学第二单元,等三个星期后检测。我之所以敢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1、第二单元是统计表、统计图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独立性,跳过这一单元,不会对后面单元教学产生影响。2、我坚信我班的学生在一系列自学辅导之后,有了足够的自学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应该具有收集资料、调查填表的初步能力。三个星期后检测:全班60名学生有48名学生达到优秀等级(90分以上),6名学生不及格。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得到了证明。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知道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自学完成,这里还要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完成:

  1、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应让学生自学。如北师大版 三年级 分一分(一),分数的读法,分数各部分名称,以及小知识,让学生看看书,读一读就会了,像这样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学。

  2、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是对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深化,这样的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我们教了分数的通分,教了同分母分数加法,接下去学简单的异分母加法,像这样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一般也能学会,应鼓励学生去自学。

  3、收集资料,简单的调查,整理归纳等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人教版第十二册,有调查学校每个班男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的内容。像这样的内容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调查,收集资料,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内容,鼓励学生去自学,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告诉学生自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

  教师给学生指出自学的内容和目标后,还因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自学方法。一般来说,以下几种自学方法会经常用到:

  1预习法:就是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去预习课文。了解课的内容大概,有疑惑的地方作上记号。预习法虽简单,长期坚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尝试学习法: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先出示尝试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例题,在教师的帮助和例题的启发下,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教育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对此作了详细的讲述。

  3归纳整理法:单元教学结束或一个系统的教学结束,教师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分散的知识成一系统的链状,有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

  4调查收集法,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调查。如在教百分数时,叫学生去调查百分数在那些领域经常用,在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去收集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经过。通过调查和收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些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挫折,教师在给予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战胜困难,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引起注意,使自学效果最优化。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一些地方要引起注意:

  1、自学要有效。自学要有效果,首先自学目标要明确,要使学生明白自学什么,怎样自学,最好给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其次要注意学生动向,及时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自学任务,让他们获取自学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自学完学习内容,这时他们更想知道自己的自学结果。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检测,讲评,或组织他们合作交流自学成果。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扩宽思路,跳出自身学习的狭隘。

  3、要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学生自学能力有高低,教师除了给出自学的最低目标外,还应组织班级的相关力量对部分学生进行自学的辅导和帮助。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我在班里选了20名小老师,帮助班里20名学生,其余20名学生自立。通过“一帮一”,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也有效的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扩大。

  4、学生自学要能力的培养是隐性的,长期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自学能力差,而放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原则。

  1.采用自学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的原则。自学设计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更切合学生发展的动态目标,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适当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师主导须在“引导”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如”。

  3.独立学习和多向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在重视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自学、主动发展的同时,还要强调课堂内的多向交流,互动合作,如师生间、同桌间、小组间的交流。

  4.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课堂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采取教师讲评、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等方式,让学生从中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学能力就要放手让学生当主人,凡是学生能独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要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

  2.加强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预习,预习就是一种自学,但这种预习一定要有教师给学生布置提纲。自学提纲是学生自学入门的向导,设计自学提纲的根本目的,是教给阅读方法,提示读写规律,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3.进行思维训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以下要求:(1)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2)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3)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4.自学环节贯穿教学始终。(1)课前预习性自学。课前常规性预习要求学生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2)课中自发性自学。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重在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3)课后小结性自学。如三年级下册中面积的教学中,先学面积的认识,接着认识面积单位,再学面积的计算。这三个内容前后是有联系的。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5.研究学习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要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在演示时,要教给观察的方法;讲概念原理时,教思考的方法;解例题时,教给分析问题的方法;复习时,教给综合概括的方法等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就可以逐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系统讲座,如向学生讲记忆方法和思维方法,把如何学习的理论教给学生,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配合老师,共同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73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