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
一、营造自学氛围 寻求自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学习,来源于浓厚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容易混淆,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预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组成,然后我在选两个数、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然后师生共同编成顺口溜:最大公约乘左边,最小公倍乘半圆;最大公约都能除,最小公倍真特殊;两个能除一直除,不能除的移下步;最后的商必须两两都是互质数。
二、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启发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因势利导,展开讨论,共同研究、探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既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又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1、自学引进课堂,训练贯穿授课。根据小学生认识规律,当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某些问题,或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索某个问题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掌握程度,运用反馈回授,强化新知,使静态学习在动态学习的指导及影响下充分发展其效应,从而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尝试学习。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精心设计习旧练习,在新知的生长点上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去思索领悟。在动态学习中教师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抓住典型和实质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指导。
3、动态指导学法,静态独立自学。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动态学习时首先施以学法指导,师生共同探讨教学任务中的一部分内容,从中归纳出学习的具体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在静态学习时借以独立完成其余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引导他们发挥联想,通过比较筛选,得出沿半径切拼的方法较为科学。对学生再次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又给学生提供自行探究,创造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不仅会知法,而且会选法。
三、让学生质疑、讨论、创新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重要是能发现问题。一开始,学生可能没有问题,老师可引导让其"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当学生"什么问题"都提时,老师可引导其"问题的实用性",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要求同学们自己找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有同学说:"求分数的倒数,只需将其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老师就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是分数才有倒数吗?0 有倒数吗?1 有倒数吗?小数有倒数吗?整数呢?"同学们会展开热烈地讨论,讨论激烈时,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常状态,不时还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四、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日记,学生可以记下自己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感受,寻求数学学习发展的轨迹。教学中,笔者坚持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与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方法上加以指导,数学日记的内容大致可以是以下方面:让学生记录下当堂的想法,记录作业过程中的感受,记录对某个问题的整个思考过程,记录对自己所给出解题方法的评价。下面是一学生的数学日记。
在比例的应用的练习课上,老师要我们求出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有几位同学提出了目测,或把旗杆放倒量出其长度。这两种方法既不科学,也得不到精确的结果,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我想:在同时同地,旗杆、旗杆影子的长度是成正比例的,只要在旗杆旁竖1把米尺,分别量出米尺与旗杆两影子的长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我的想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称赞。这节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日记,教师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改进教学大有帮助。学生也可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将一些有用的思维火花清晰地保留在脑筋里,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进而形成持续的自学能力。
五、引导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
小学数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1、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样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学生对某事物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历史上很多科学家、文史学家都是从小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很有兴趣,然后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成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2、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寻找生活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3、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例如:在教“带余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4、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5、培养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的运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应用题,这也是目前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普遍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这也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 我们平时对学生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解答考题的技巧,进而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做过的各种练习题,甚至考试题,老师也不要一味地不辞辛劳地进行批改、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评,可以给学生参考答案,让学生借助答案进行自我批改、分析、评价,或进行相互批改、评价。通过转换角色自主进行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答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