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自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自觉的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自主理解和掌握知识、拓宽思路的一个历程,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这样就能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亲历实践。这样汲取知识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会相得益彰,从而实现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1.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讲如何判断:三角形的高不变,底扩大2倍,面积就扩大2倍,以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它的高扩大2倍,面积就扩大2倍等问题时,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引领学生探究许多关于多边形的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大大增强探索的成就感,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还有一次在讲“切西瓜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时,我首先引领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研究,如果还弄不明白,就让学生模拟切西瓜。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动手操作和理论应用相结合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自己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是高涨,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学生就能自己寻求办法主动解决。

  2.兴趣的培养与团队合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最关注的就是这样一点,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即使在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也会坚持不懈。所以说把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尤为重要,我主张让学生把兴趣带到数学的领域中,因为就数学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开拓思维的锻炼,如果加上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那么一切就会水到渠成,对数学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我认为个人的思维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遇到一些新知识时某些学生往往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境,而通过团队合作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组成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内成员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共同分析解题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集思广益,使解题效率大大提高,准确率也相对提高了。特别是组内学生在互相质疑、互相分析时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一些学生的错误见解可以及时得到更正,正确思路可以得到认可,对学生更是一种激励,使学生得学习兴趣更浓厚。这样既完善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一种团队精神,而团队合作共赢的意识也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

  3.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次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班级的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懂得独立地思考问题,能顺利而快速地解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的同学,他们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分析,不知道怎样去学,对于题中给的条件他们也不知道哪个条件是多余的,更不会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很低,他们根本不会独立地进行思考,因此老师就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相应地降低问题的难度,给他们独立自主的思考空间。教师再适时进行引领启迪,让他们自己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独立解决问题的好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他们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小学数学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学生学习动机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意志比较薄弱,这是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学习,并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明确学生学习动机,这便成了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首要任务。

  第一,不要说教,通过事实教育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当今社会的用处,对他以后的影响,让其明白学有所用。第二,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制定学生能达到的小目标,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奖励,等学生一个个小目标完成的时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大目标也完成了。第三,适当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社会举办的小小数学智力比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第四,教师心中要有一个目标,一种方法,要有耐心,不能今天一个方法明天一个方法,今天想起来培养一阵子,明天说忘就忘了。

  当学生们明确了学习动机,知道为何要学习数学,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这样,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培养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有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觉得学习数学有趣了,他们才会学得更有动力。比如在讲周长这一课时,我就用了如下的导入方式: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授学生方法

  一直以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了空谈。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他们认为教材的作用就是类似于习题集,只有在老师处理其中的习题时,他们才会用到。但事实上,教材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数学例题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预习掌握知识的大概脉络,并且找出重点和难点,对于在自学中不懂的知识,在课上要着重去听、去主动提问。在教材中,每一节知识之前都有相应的导入材料,这正是本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以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操作技能,比如测量、画图、制作等。在以前的考试中,很少考查到这些技能,所以很多小学教师就忽略了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这主要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然而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重视这些技能的训练。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来测量数据,指导他们如何作图、如何制作简单的统计表等。我在讲周长时,会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让他们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我还让他们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课下自学时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可能有一些问题在课堂也涉及不到,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怎样把心中的疑问简洁、清楚地表达出来,要知道从哪个方面去提问。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提问,从新知识的性质和算法上提问等。在学习新课之后,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问,比如:这道题错在了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怎样才会发现错误?怎样才会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一样,而课上教师纠错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只能讲解一些共性的错误,所以,如果学生不会就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问的话,在知识的掌握上就会出现很多的盲点,不利于整体知识网络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对知识不理解,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并且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去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去找联系,找区别,要善于比较。在讲周长这一课时,我就用课件展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并且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并且让他们通过观察,指出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其次,引导学生书写规范,计算准确。有的学生作图不用尺子,做题步骤丢三落四,计算马马虎虎,所以常常思路对了但是结果却是错误的。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自学的效果效率低、效果差。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规范书写,标准作图,计算认真,态度严谨,起到榜样的作用,遇到学生存在上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

  再次,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要学会调整思路。小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往往追求数量,一旦遇到错题、难题,不善于独立思考,总是想依赖老师,这不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要善于自己去找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在遇到难题时,不要马上去问老师,要先独立解决,一条解题思路不能奏效,要学会调整思路,换种方式去思考。

    73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