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提高

庄宇 224分享

  自学作为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自学引导,并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高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

  第一步:积极开展学生自学引导

  比如在教学巧求周长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对于周长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导出课题“巧求周长”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谈谈对这个课题的认识。”“今天就是研究用巧妙的方法来求出一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老师又紧追问“那你是怎样理解‘周长’这两个字?“围成这个图形一周的长。”这时老师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的图形并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已经能从主观上对周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这时再依次展示日常图形和一些特殊图形让学生上来划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各种几何图形的周长,告诉他们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求周长。这样合理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自学目标。在自学中,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时间在课本上标记知识要点,领会主题思想和作者创作意图,分哪些段落,记哪些笔记,领会该记哪些知识要领,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结论“怎么来?”,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一边和同学们自学,一边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等有什么关系?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运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如何计算?不断启发和开拓学生的自学思路。同时,要注意在引导学生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引入法、实践引入法等方法,通过大量的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推动自学的效果。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步:加强学生自学合作指导

  既可以是一个学生单独进行自学,也可以是以兴趣小组等方式进行合作自学,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鉴于学生放学后在家单独自学的特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创设合作的机会,推动学生开展相互性的自学。如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多个合作小组,既可以组成“四人小组”,也可以建立若干个“六人或七人小组”,以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在课堂上的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团结互助、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热烈氛围。学生在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中达到了提高学习的效果。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作主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三步:适时开展学生自学督导

  学生在自学中,往往是走马观花,拿起课本一览而过,搞不懂弄不透,只是为了自学而自学,达不到自学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随机开展一些自学情况的督导,在点醒学生自学不到位的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可以采取追问法,在讲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正常的课本授课后,不是随机结束、布置作业,而是追问几个相关问题,为什么三角形的公式要突出高和低?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交流。还可以采取在疑难地方引问,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想答而答不出题目时,通过教师的一句提示性语言,往往能使学生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对本堂课的自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竞争引进课堂,比谁学得又快又好。注意力的持久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数学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感想,思人未感思。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主课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恰当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④要实现这些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需求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探索创造,才能会创造、能创造。

  如我在教学“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曾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方法一:先出示书中例题的3小题,分别让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根据解答的三道等式:(1)18÷3=6、(2)18÷6=3、(3)3×6=18回答第(2)题求的是除数,第3题求的是被除数,从而得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方法二:先出示18÷3=6、28÷4=7、A÷B=C,让学生把这几道除法算式分别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猜测除法各部分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部分学生裁出关系后,有的表现出怀疑,我适时激励他们去验证这些关系是否正确,于是学生间有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翻开书进行自学。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有的用算式进行验证,有的列举出了生活应用题进行验证,有的画图进行了验证。这两种教法的结果对比是,法一课堂气氛平稳,学生学的被动,虽然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那是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不熟练、易出错。法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由于关系是自己探索出的,所以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得心应手,正确率高,课后许多学生都感到成功与自信。

  2、指导探索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要远比拥有成堆的金子强。教学时,不仅要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我在教“圆的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回忆: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抽拉片投影,使学生形象生动看到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孕伏转化的思维方法。然后让学生出示圆形纸学具,你能应用转化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高涨了学生探究热情,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合作交流,操作转化等探索活动,发现了圆可剪拼成近似长方形;也可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可剪拼成三角形或梯形等,都可推知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深化了探索过程,极大地催发了学生探索创造推陈出新的积极性。

  3、引导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⑤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如二个圆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半径比是():()、直径比是():()、周长比是():()、面积比是():()。解答后学生发现它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等于它们半径的平方比、直径的平方比、周长的平方比,是不是所有的二个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探索。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是要弘扬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⑥。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崭新平台。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如:计算“36+18”时,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提出:可以怎样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汇报展示:二年级的小朋友竟然可以想出11种方法,归纳起来有:笔算、口算、摆、分四种算法。

  2、在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73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