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要怎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运用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不仅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各种知识,而且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兴趣,积极学习
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能做到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迅速掌握所学知识。
1.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首先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敢于问,不但要多说多问,还要会说会问,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学生们共同探讨问题。尤其对学困生和腼腆的学生,多给发言机会,哪怕答错了我也让他把话说完。这样学生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想说就说,在数学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信心也得到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会高涨。
2.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想,多看,多问。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由此,对学习数学也会产生兴趣。
3.建立奖励机制
合理的奖励办法会让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和鞭策。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比如以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次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要按等级加分,学期结束将各项分数汇总,公布结果。这样对学生有很大的促动,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培养自信心,努力学习
1.现代教育观倡导的是对学生的鼓励
我们要建立小学生的自信心,就要适时、适地和适当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本领,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哪怕是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当场表扬,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比如鼓励学生“你比上次进步了”、“你能做好”等等。虽然就这么简单的三五个字却会在学生的心灵上“埋下”自信的种子。
2. 赏识是树立学生信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
成功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另外,学习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 惊喜等积极情感, 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要求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 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适度的学习目标,能使学习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我们只有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才能使学生信心增强。而小学生对于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他们很渴望经常得到老师的赏识。所以,老师要抓住小学的这种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好表扬的武器。比如有些学生字计算题做的又快又好,那我们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多多地让其展示给伙伴们看,使他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受到教师的赏识,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更加努力自觉学习。
三、 培养习惯,主动学习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关键。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学生主动学习呢?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求知过程中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每次讲新课前,我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新课,并提出预习要求:不理解的画差,重点的地方画横线,看不懂的地方标出问号。学生在这要求的引导下,埋头看书,边看边做标记。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觉预习的好习惯。而这也方便了我的教学,我可以围绕重点内容,加之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避免做一些无用功。
2.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在预习中,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预设一些围绕重点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重点。
3.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学生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便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分类”时,教师首先呈现一张生活情景图,这就是淘气杂乱的房间:床上放着衣服,地上堆满了玩具,写字台上到处有书和学具。房间是孩子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地方,一见到画面,学生们就感受到房间的杂乱无章,产生了帮淘气整理房间的愿望,从而体会到分类的重要性。学生学起来自然容易了,很多学生能兴趣盎然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观教学兴趣浓厚,而淡薄于抽象讲解;对知识的学习即时兴趣浓厚,而缺乏兴趣的持久性:乐于书本知识单纯学习,而淡薄于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给方法,高效学习
科学的方法,是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重点。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学习好好数学,就一定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自习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笔者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课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我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2、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
3、以议代讲,让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新的知识,可采用"以议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思维,由于教师没有讲解而让学生议论。因而每一个学生不仅能积极地、自觉地去读书、找答案,而且都想说出自己的答案,也想听一听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时,必须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对。还是别人的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反复议论。不对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补充完整了,原来懂得的同学,通过反复思考,更加理解,原来不理解的同学,也受到启发,逐步懂得了,这个不断议论、不断使答案完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爱动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4、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
5、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做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