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怎么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另一种是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记得更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对所学的知识也不再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探索。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现阶段特点的数学悬念,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例如在低年级教学时,我用了大量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图片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字,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这三个简单的数字,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学习深层次的数学奠定基础。

  二、加强感情投入,营造和谐的自学氛围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深情,学生置身于宽松、安全、愉悦的氛围中,他们才会无拘无束,自由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养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自由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解答。学生们畅所欲言,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去发现,去感知。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我先让每个同学用一种喜爱的学具拼摆,然后小组拼摆,在个体不同摆法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相互接纳。整体拼摆活动伴随着说(用了多少个什么学具)、比(比哪个拼的图形多,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学的艰辛与快乐。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先让学生观察书中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情景图,然后提出问题:a.从情景图的分析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b.每两个进行比较大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c.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针对这三个问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促使学生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表达的能力。

  四、进行自学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能只布置学习内容,还应做好自学方法的指导。例如学生自学《圆柱体表面积》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2)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3)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4)圆柱的表面积该怎么求?为什么?(5)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生有法可依,自学起来就有了方向。

  五、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环境

  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做做练习;第三种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作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教师的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具体如下:(1)开始预习,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2)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再如,对锻造问题,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形体虽然变了,但体积不变,为学锻造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因此,我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就越来越强。

  六、指导合作学习,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学习就是把课堂教学变成几个小课堂,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形成合作的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学合作小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组内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2.提高合作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必须适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引导。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对表现优秀的给与肯定。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如讲授式、交流式和辅导式,向学生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或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或请本班数学优秀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还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会学习和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能否从小学生特定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把握心理,巧妙激励。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索未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生,应创造条件,积极启发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中差生,教师则应以慈母之心,教师之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强自信,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优良成绩的获得及教师表扬、赞许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产生求知兴趣的源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表扬,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应给予他们激励,当他们有小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得其乐,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产生于求知的情境,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使这种求知欲反复出现,从而形成对数学方面的认识兴趣。

  三是精选例题,增加学习兴趣。数学题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技能,巩固知识,需要做题。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特尤为重要,每向学生介绍一种新的解题方法,都是通过例题来说明的,所以例题选择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有些题型蕴藏着一定的规律和解题技巧,有的题则可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利用这些例题让学生互相研究,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拓宽思路,从中找出规律和窍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快解题速度,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树立榜样,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挑选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登台讲课。例如,某些应用题的讲解,教师可提前布置,让学生理清思路,上台讲课。这样做既锻炼了讲课学生的口才,又可使其他学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集中精力听课,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课堂练习时可采用口答题和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3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