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新课标》倡导自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师探讨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塑造独立人格,建立学生自信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胆小怕事,从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究其原因是对自我失去信心、没有勇气的。他们总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做得好,试想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挑起自我学习的重任呢。所以,要提高自学能力,首先要建立自信的独立人格,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各种自学体系中去!解放学生的头脑迫在眉睫,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回答错了、领会错了、基础差了或不会做题就否认他们,有时候一个不屑的眼神或无谓的批评都能严重扼杀一个敏感幼小的心灵。所以,请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与肯定,请给孩子独立的尊严和人格,请以一颗天使般的心灵去拯救、呵护这些胆怯失意的孩子。

  二、营造自学氛围,寻求自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学习,来源于浓厚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容易混淆,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预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组成与球阀,然后我在选两个数、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然后师生共同编成顺口溜:最大公约乘左边,最小公倍乘半圆;最大公约都能除,最小公倍真特殊;两个能除一直除,不能除的移下步;最后的商必须两两都是互质数。又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利用学校自制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做法为: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条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酷热的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的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捧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八戒吃,我吃”八戒一听,急了:“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最少,你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儿童天性喜欢听故事,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争论吸引住了,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问题的悬念,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知开拓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营造了良好的自学氛围。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和难易程度,采取生动有趣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易懂易学,有感兴趣。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3.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老师应该极力配合并协助学生完成提高自学能力的使命

  适当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提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课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学摸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会讲解,达到会思考、会出题、能教给他人方法的目的。最后鼓励学生积累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能力是构成数学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自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自我检查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帮助他做反思回顾,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整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恰当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点。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些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需求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探索创造,才能会创造、能创造。如我在教学“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曾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方法一:先出示书中例题的3小题,分别让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根据解答的三道等式:⑴18÷3=6。⑵18÷6=3。⑶3×6=18。回答第(2)题求的是除数,第3题求的是被除数,从而得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方法二:先出示18÷3=6、28÷4=7、A÷B=C,让学生把这几道除法算式分别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猜测除法各部分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部分学生裁出关系后,有的表现出怀疑,我适时激励他们去验证这些关系是否正确,于是学生间有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翻开书进行自学。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有的用算式进行验证,有的列举出了生活应用题进行验证,有的画图进行了验证。这两种教法的结果对比是,法一课堂气氛平稳,学生学的被动,虽然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那是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不熟练、易出错。方法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由于关系是自己探索出的,所以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得心应手,正确率高,课后许多学生都感到成功与自信。

  上面的例子表明:我们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不能像方法一那样,注重传统,亦步亦趋,而应该转变观念,像方法二那样,遵循“教师提供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来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指导探索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要远比拥有成堆的金子强。教学时,不仅要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我在教“圆的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回忆: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抽拉片投影,使学生形象生动看到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孕伏转化的思维方法。然后让学生出示圆形纸学具,你能应用转化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高涨了学生探究热情,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合作交流,操作转化等探索活动,发现了圆可剪拼成近似长方形;也可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可剪拼成三角形或梯形等,都可推知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深化了探索过程,极大地催发了学生探索创造推陈出新的积极性。

  3.引导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如二个圆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半径比是( ):( )、直径比是( ):( )、周长比是( ):( )、面积比是( ):( )。解答后学生发现它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等于它们半径的平方比、直径的平方比、周长的平方比,是不是所有的二个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探索。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小学生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在小学阶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崭新平台。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如:计算“36+18”时,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提出:可以怎样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汇报展示:二年级的小朋友竟然可以想出11种方法,归纳起来有:笔算、口算、摆、分四种算法。

  2.在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比如:此时教师要抓住兴致勃勃的学生,要求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反思,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谈谈自己最喜欢那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打算怎样向同学推荐它,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最不喜欢的方法是那种?为什么不喜欢,你觉得它令你不喜欢的原因在哪里?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去领会,学生的印象肯定是深刻的。老师同时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优选”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738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