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深思,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讨,去发明创造。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便能敲开学习成功的大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自学的重要性。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自学书中的例题,完成题后的练习,养成在疑难处做上记号的习惯,以便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在自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再慢慢由课堂自学迁移到课前自学、课后自学。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是一把打开科学宝藏的“金钥匙”,是一盏黑夜中指路的明灯。学生掌握了好的自学方法,将会受益终身。
第一,“三动”的自学方法,即动眼(减少干扰)、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做到读想结合,手脑并用。
例如,教学“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时,我教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用“ ”和“ ”来表示相比较的两个数,用“”来表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类题的结构,明确了解题思路,并能很好地运用到以后的自学中去。
第二,举一反三的自学方法,即通过某一类知识的学习,能很好地延伸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上去。
例如,在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先直接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并板书如下:2的倍数有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出它们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而5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呢?则让学生按照教师教给的方法自行解决。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也可用这种方法,可以先教给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再让学生动手拼凑、割补三角形、梯形的学具,让他们自行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掌握了这种自学的方法,学生会深切地体会到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大大提高自学效率。
第三,“质疑问难”的自学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难。”质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是开启智慧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活动形式可以学生自问自答,也可与合作伙伴互问互答,主要有“换位质疑法”和“扩展质疑法”。
“换位质疑法”中有“顺与逆的换法”。例如,教学判断“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后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教学完“大于1的分数都可以化成整数吗”后进行逆向思考:“整数都可以化成大于1的分数吗?”
“换位质疑”中还有“条件与问题的换位”。例如,“化工厂今年节约用电1600度,比去年节约用电的3倍还多1000度,去年节约用电多少度?”一题,把条件“化工厂今年节约用电1600度”和问题“去年节约用电多少度”进行换位,就变成了一道新的应用题,要使用不同的解法。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开阔起来。
“扩展质疑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建立开放性思维体系的自学方法。主要有一题多问的扩展,一题多义的扩展,一题多解的扩展。让学生在自学中自编题型、自设障碍,以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教师要率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实施和落实。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以而达到进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进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推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自学数学”的兴趣。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展开自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不可太多,要给学生留够深思时间,让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任务。然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形式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于有些可以动手的不足,比如折纸、剪裁、测量等等,可以布置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来完成,然后小组间开展竞赛。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在心里产生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就会慢慢提高。
3、教师要多一些“爱心”“耐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作为教师,要多一些“爱心”。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老师的呵护,特别是学困生。在他答错某个不足时,我们要投给他友善和鼓励的目光,我们不可以给他的错误答案以掌声,但我们可以对他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报以热烈的掌声,让他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敢于与人交流,才有历练自己的机会,得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师也才有机会发现他们有着的不足,给予及时的点拨。往往学困生的困境不是一时所为,这还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耐心。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测量活动”一课时,我就有意安排学困生和优等生一起回顾以前学的各类量之间的单位进率,把他们缺的这一课补上,然后再学习根据小数的作用进行单位换算。
4、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足是诱发学生发表个性化独特见解,激发求知欲,培养勇于探讨革新的前提。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天性,发掘潜能,进展个性。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养成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性质后,我出示的板演题目中有一题是:3500÷30,在学生评价这一环节中,就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质疑。有的说余数为什么是20而不是2?被除数3500末尾的两个0都去掉不更简便吗?等等。此时,我并没有回答他们的不足,而是鼓励板演的学生迎接挑战,他虽然有点吃力但还是把不足说清楚了,在这一问一答中,板演的同学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提问最能反映学存活在的不足,也给大多数学生解了惑,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5、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策略
这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浅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量体重”一课时,为了易于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硬纸,分别涂出0.6和0.60。课堂上,我让他们剪下阴影部分,进行比较,通过两个阴影部分同样大,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0.6等于0.60,进而推导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重要策略。
6、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一切正常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的作用是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语言的运作是人类思维重要的外在体现形式,因此,语言也是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事理,有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事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事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所以,在自主学习时,我经常提醒学生小声说给自己听;在合作学习时,我鼓励他们说给小组成员听;在汇报自学成果时,他们就会很自信、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步使学生以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以而达到推动思维进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