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朗读是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之一,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很多老师并不清楚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缺乏恰当的指导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方法
1.准确制定朗读目标,实现层次性阅读
小学生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师的朗读目标在制定时要考虑到规律性和层次性,首先要做到准确识字认读,确保朗读无障碍;其次要实现流利朗读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再次就是要将感情带入朗读,培养感情能力;最后要将课文熟读精读,丰富积累、深刻记忆。
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导读工作,将生字生词与字音准确区分标注,在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所谓熟能生巧,大量的朗读积累一定会帮助学生实现朗读技能质的飞跃,将朗读所学用于课外,强化知识积累。
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朗读任务,由浅入深分别是认识生字生词、流利朗读文章、加入自己感情进行朗读、反复阅读进行积累,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2.丰富朗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在反思朗读教学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丰富能够有效解决朗读课程中枯燥乏味的问题,使朗读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思考,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阅读的积极暗示,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朗读重点,将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朗读情感带入示范教学中,达到进行阅读指导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做到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此外,还有情境创设、个性朗读展示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唤起学生对于朗读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榜样,准确进行情感表达与字词把握,表现出对于周总理深沉的爱和不舍,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
3.进行多元化朗读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学生应当在朗读的过程中对阅读内容与情感进行品味,把握作者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以准确合适的语调和感情进行材料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以此为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在反馈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尊重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看法。
评价标准要做到动态多元,综合分析学生的朗读表现,充分对学生进行认可和鼓励,也可以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要求家长也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给出多元的评价与反馈。
例如,在学习《挑山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家长面前进行朗读的任务,要求家长根据给出的朗读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情感的表达、字词的把握等方面给出反馈,帮助学生进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方法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
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
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
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