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朗读要怎么教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有图文并茂、内容有趣、体裁多样、语言活泼等特点。老师可以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再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通过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用自身的情感引发、调整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境界,使教材蕴藏的理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在朗读训练中,或导读、或范读、或激发、或启迪,以美储美、以情动情,实践证明,良好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可以经常开展“朗读会”“故事大王”“儿歌表演评比”等朗读比赛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能力。(二)教师示范,感染学生
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读书,更甚者,现在的学生就是缺乏了朗诵的环境氛围和模仿榜样,不能在课堂里充分投入,把语文书的优美文字变成了一丛又一丛的杂草,真是暴殄天物!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呢?怎样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呢?那么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朗诵的氛围,当然,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去训练学生的朗诵,例如:听朗诵录音带。可是,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为突出!例如我在《梅花魂》的教学中,就充分地感受到教师朗诵的重要作用。
《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是重点段,这一大段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话,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既有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当时,我和学生一起针对这段话进行交流式的理解,学生似懂非懂,仿佛了解到梅花的象征意义,好像又对外祖父的情感产生混淆。于是,我就想好好地朗诵这一段,让孩子重新感悟!可惜,当我朗诵完之后,我发现学生都开口读,问题情感出不来!课后,在前辈的指导下,我才明白我都不是一名好的朗诵者,又怎能调动孩子的情绪?试想想,当学生在理解中产生瓶颈时,教师以自己的充沛情感来朗诵,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激情,他们就会去模仿,在朗诵中亲身感悟外祖父的自豪与不舍!此时此刻,录音机出来的朗诵又怎能代替教师的示范?
从这一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师的基本功真的“包罗万象”,从自己做起,调动自己的激情,才能从语言中感动学生,才能让朗诵的示范、引导作用“传播”到学生的心灵上!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教学境界。
(三)学生朗读要到位,教师指导应要有重点
1、整体观照
⑴朗读从整体出发。任何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迸发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的依托。只有在对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朗读把握文章主线。如指导学生朗读《称赞》中的这段话: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学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你收下吧。”必须联系上下文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语:“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因为有了小刺猬的称赞,才使小獾有决心把小板凳做好。
⑵朗读与感受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并交流自己的思想,畅谈自己的感受,这些获得离不开朗读,有时是读了后有感受,有时是有了感受后再朗读,又获得了新的感受,“读读悟悟”就是这个道理。在教《爬天都峰》时,当学生读到:“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一句时,让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体会到了爬天都峰的艰难,进而带着感受朗读。
2、推敲词句
⑴朗读与理解关键词相结合。课文《从现在开始》写猫头鹰当“万兽之王”时,是这样描写动物们的表现的:“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要通过这两个关键的词感受动物们此时的心情。
朗读要花足时间,但不能在同一平面上移动,应有层次地递进,从字面意思的疏通到对文章内在的理解,需要教师发现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⑵朗读与品味重点语段相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课文内容朗读要与品味重点语句相结合。《画风》一课是描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文章,在具体描写一个人画的风时,都有一个重点句。读这篇课文,找出描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感悟他们对风的不同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指导必须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基础,老师要紧紧围绕课文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读出符合课文的感情,做到真挚、自然。因此,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极其重要。
1、语调
语调是用来表达句意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不同,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
2、重音
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语法重音指词语中应重读的字以及句中应重读的成分。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
3、停顿
停顿有语法停顿、心理停顿、逻辑停顿。这里说一下心理停顿,它是指不同情绪的两部分课文中间,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而做的停顿。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董存瑞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董存瑞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所以,不仅要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
4、语速
语速应当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朗读表示叙述或说明的内容用中速;描写、回忆、抒情的内容要读得稍慢;表现急切心情和紧张情境的句子,或者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五)多种课堂朗读形式并用
在阅读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特别是低年级,朗读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丛教学目的出发,运用多样的朗读方式。
1、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2、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3、情境读——增强情感渗透力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将课本描述的语言环境展示给他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朗读的意境。
4、学生比赛朗读——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感受比赛乐趣。
5、自选展示读——展示自我在教学《花钟》这节课时,我让每个学生自选一句或一段展示读,让学生真正的在读中有所感悟,深入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
6、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7、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小组自由读——学生互相提高小组内自由读书的形式很多,可以采用自己读的方式,因为自己读不受速度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水平可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的慢一点;可以每人读一句,也可以每人读一段;还可以一人读,其他人听。读得好的学生,别人可以学习他的优点;听者本身就是在培养倾听能力。
高效率的朗读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脑想,“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语文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方面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虑“听、说、读、想”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相机穿插。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读好每一课。
(六)教师应提高朗读指导中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但目前的朗读教学中,朗读的评价常存在以下问题:
①打消学生朗读的热情。“你又读错了!”“没有感情。”诸如此类否定的话常挂在嘴边,这种评价易打消小学生的积极性。
②评价简单以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
③评价语言贫乏总以最简单的“不错、还可以”之类笼统、乏味的话给予表扬,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形式化,导致学生不喜欢朗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想要提高朗读教学的评价艺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评价
常用的几种评价形式:
⑴教师评价学生。这是朗读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
⑵学生个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还是挺有感情的,但声音比较轻。”我说:“再读一遍好吗?”他又读了一遍,这回又有感情又响亮。
⑶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朗读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认同或称赞。
2、开展激励艺术的评价。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被器重,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和谐而愉悦。
⑴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
⑵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教师可这样评价:“你读的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等。
⑶评价要恰到好处。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巧妙的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⑷要用发展的词语评价学生。在上《北京》第一课时时,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他停顿了两次,读错了三个地方。读完后,我评价道:“你读得很努力,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如果再多读几遍,你会读得更流利。”他连连点头。
好久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好的朗读可以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化文境以心境。只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去朗读,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