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困生要怎么转化
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出现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成为了小学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存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后进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转化小学语文学困生
一、了解班级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无论你是从一年级开始代语文课还是中间接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困生的情况,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家庭状况、与同学的关系及同学的评价等。例如:三年级学生王小军,学习成绩(0-20)分,学习态度不端正,懒惰,不写作业,也不写练习,上课不听讲,弱智,家庭经济困难,常年由爷爷照看,同学们都嫌他脏,不讲卫生,捡拾垃圾吃,爱劳动,喜欢老师夸奖,几乎没有同学与他玩耍。获得了这些客观资料,就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最基础的个人信息,使教师的教育心中有数。
二、放大学生优点,树立学生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他们越学不会就越不爱学,再加上自尊心很脆弱,经受不住刺激,更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由此,教学中,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闪光点平台,使其在整个班级中,使大家认识到,这名学生的优点,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与其他学生建立平等,互相尊敬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就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有了自信。例如三年级学生王小军,很脏,但爱劳动,再一次大扫除中,我夸奖他爱劳动,指挥他帮忙倒垃圾,他很乐意,并且倒完垃圾后还把教师里其他地方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我看到这种情况,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赵明明,让大家学习赵明明自觉捡垃圾这种习惯,赵明明很高兴,在以后好多次,他都积极劳动,捡垃圾。效果很好。
三、对学生爱严相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困生的转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时刻关心、尊重学困生。虽然他们对犯错误常表现得不在乎,但内心却常常迸发出要求进步的火花,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去爱护每一个学困生,尊重学困生,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增强对老师的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例如:赵明明,如今已是二年级了,但他不会像正常学生那样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在我的努力和帮助下,它可以认真的书写出和认识一到一百的数字,但只会计算一到十以内的加减法,还能够找着语文课本整齐的书写生字,但只能认识几个简单的字,可仅仅就这些,我付出了好多,别的老师都夸我,你可真是了不起,傻瓜赵明明你都能教成这样。其实亲其师而信其道。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工作,循循善诱诱持之以恒,用爱心感化每个学困生,严格要求,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信心,不懈的努力能够使每个学困走出困境。
四、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分层次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对于优秀学生,中等生,学困生在布置作业和练习时,应有区别,分层次布置,使“学困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鼓励“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例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循序渐进的积累,建立档案,详实记录其表现,在不断地工作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不断的完善。
五、教师相机引导,做学生的真心朋友
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提高教学水平,完善个人人格魅力,尽到做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的职责。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也就要求我们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更要做抓手,尽其所能,一抓到底。
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转化后进生必先断其症,方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方能达到学困生转化的预期目的。经调查、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自制力差。
从大量调查显示,大多学困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自制力差,容易受诱惑,精力不集中,思想常开小差,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低。
(二)知识脱节,认知结构不完善。
小学语文的知识衔接紧密。如果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没有掌握好,在课后又没能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随着学习的深入,缺口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学生掌握的知识脱节,认知结构越来越不完善,认知能力下降,最终成为学困生。
(三)思维能力低,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思考能力差,做错的题目反复的错。像这部分学困生,面对问题,不会灵活转换思路,迁移能力差,不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只会一味的机械学习,往往“事倍”而“功半”。
(四)不良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对孩子来说都有明显的教育与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也是造成学生学困的原因之一。
(五)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困生是不尊重也不相信的,总想拔苗助长,当在学困生转化初期没有成效时,总会泄气,放弃对学困生的转化,从而让后进生离班级的队伍越来越远。还有个别老师上课只是跟着教学设计走,并不考虑怎么教,不考虑学生怎么学,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这也是学困生的成因之一。
(六)电子产品的泛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电视、计算机、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因为个别家庭未能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这些电子产品,而让孩子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从而成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困生的转化是有法可循的。
(一)家校结合,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而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他更主要的是家校结合,形成一种合力,才能使教育发挥它最大的效率。
1.家校勤沟通,掌握学困生情况。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可电话联系,可书信联系,可直接面谈等,家校双方反映孩子在家,在校表现,制定学困生转化的下一步做法。
2.增强家长意识,明确教育目标。个别学困生家长学习意识淡薄,只认为家长的职责就是赚钱养家,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毫不关心,缺乏管家,而孩子很多时候受家长的影响,对学习不重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针对这种情况,可召开家长会,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明确教育目标。
3.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感到有心而无力,那是因为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没有新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方法支撑。我们可以开办家长学校,教给家长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乐学,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内动力,才会学的轻松,学的有效率。
1.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调查显示,一部分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学,为老师学。正因如此,他们缺乏学习语文的动力,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所以我们应注意引导学困生树立理想,从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学习语文的目的,将语文生活化,让他们懂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生活离不开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语文生活。课后,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与人交际,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语文的目的。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1)听与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的窗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中精神听与大胆发问,积极发言尤其重要。为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在他们回答错误是不批评,回答正确时大力表扬。
(2)思与做。很多学困生都存在一种现象,做题不思考,不审题,随意答题,造成理解正确率低。久而久之,不思而做就形成了一种做题习惯。因此,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说内容,说理解,经常引导他们用简洁,准确,规范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
3.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俗话说:“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学困生的转化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1)放大闪光点。学生渴望赏识就像人需要阳光和氧气一样强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细心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一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同时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中肯,适当。
(2)建立激励制度。健全的奖励制度,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班级中可开展“以优辅差”的结对子活动,还可在班级开展小组竞赛,男女PK等,在班级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更有助学困生的转化。
(3)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对学困生,我们应当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让学困生循序渐进,吃透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觉得:学语文并不难。
(三)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师生双方的交流,有助于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而这有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条件。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
1.师生平等。在学困生的转化中,教师应放下身段,尊重、信任我们的学生。对学困生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语文教师要多与“学困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改进教法。学困生的预防与转化工作要求我们要不断自我增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只有不断养精蓄锐,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才不会成为学生眼中的“老”教师。
3.指导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必须积极指导学法,训练学困生的教学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困生的每个学习环节,努力做到课前提出要求,课中适时提问,课后安排具体内容并及时检查。同时,指导学困生学会总结、归纳、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能学会把学过的学过的知识分类概括,能找到其规律,并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