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怎么帮助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属于学生中更加需要关注的群体,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学困生转化方法
一、准确分析学困原因,提高转化措施的针对性
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自身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不够勤奋的原因。因此,对学困生进行转化,首要任务是准确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于记忆理解能力相对欠缺的学困生,应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对于学习不得法、缺少学习技巧的学困生,应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困生,则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
二、注重情感和态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学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这样的自卑心理无形中会给学困生套上枷锁,使其在语文学习中提不起兴趣,没有自信。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感问题,教师应当注重情感和态度的引导,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首先,教师可在班级有意识地宣传人人平等的理念,无论大家学习成绩如何,都是平等的人,要互相尊重,让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以及班级活动中抬得起头、挺得起胸。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机会,让学困生在其他方面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比如,有的学生手工做得好,有的学生歌唱得好,那么教师就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帮助他们改变自己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印象。学困生借助这样的平台展现自己后,很多同学就会对他们刮目相看,教师再顺势引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些同学虽然在语文学习方面成绩落后,但是他们在别的方面发展很好,值得大家学习。通过这样的鼓励,学困生会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教学全程落实任务,注重转化实效性
学困生转化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以及与课堂联动的活动,教师要想有效转化学困生,必须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落实好目标任务,逐步完成。首先,要针对学困生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基础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要着眼于学困生的基础能力、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只有设置与他们能力基础相一致的分层目标,才能够从源头上帮助他们消除学习畏难情绪。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分层分类要求,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比如,在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重视对学困生的提问,提问内容应集中在基础性知识上,如课文中描写人物肖像的语句有哪些,能够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是哪些,等等。这些稍微带有思维难度,学困生凭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同时,在语文作业布置方面,也要体现学困生的差异要求,应适量布置一些基础性内容的作业,作业难度要低于中等学生。这样的分层教学要求,可以使每一位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够找准定位、增强自信。在语文教学考试考核环节,教师要兼顾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卷面考试采取AB卷的形式,以保证学困生在自身学习目标体系下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另外,在语文能力素养考核环节,教师也要分类处置,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能力训练要求。
四、倡导学生结对帮扶,实现共同进步
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亲自上阵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帮助,重点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的薄弱环节,分析学习方法的不足等。但是,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以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可动员成绩中上等的学生与语文学困生进行结对帮扶,采取一对一或几对一的形式组成帮扶小组,并且各小组之间开展帮扶成效竞赛。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帮扶小组首先要对所帮扶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对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找出其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帮助他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这是帮扶活动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然后,帮扶小组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学困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教给他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努力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
一、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个人成长不能脱离的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影响也十分重要,不同家庭对学生认知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有不同的方向。在上小学之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对学生启蒙时期。在笔者观察走访中发现,“学困生”家庭往往存在这几点共性:第一,家庭结构因素影响。很多“学困生”父母都是长期打工在外,或者经营较忙,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隔辈人带孩子。这种情况会造成两点问题,农村年长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幼儿的教育能力有限,并且,学生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教育沟通方式欠缺;第二,家庭观念因素。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对学生学习状况不了解,对学生期盼过高,给学生带来较重的压力或者负担,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对学生学习要求较低,,学生自然对自己要求降低;第三,家长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将学生学习完全托付给学校,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依赖,学生回家后的巩固学习属于空白。
(二)学校教学因素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应试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过渡阶段,依旧存在重成绩、轻素质的问题。农村学校压力较大,更希望能够培养出高分学生,忽视了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课堂上对优秀学生的重视度高于“学困生”,“学困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教育鼓励方式不针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除此之外,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和能力及教师教学方式与城市学校依旧存在差距,学生本身因素受限,再加之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形式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吸收的内容不多,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实质。
(三)学生能力因素
农村一些学生由于受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其他学生,久而久之,漏洞越来越大。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名语文“学困生”,就是因为在学拼音的阶段耽误几堂课,没有学好,基础没有打扎实,导致现在识字过程困难,识字量少,阅读能力较差,如果再不进行补救,高年级阶段,就会更加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学生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很多“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气,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写字潦草,做作业应付了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
(一)增强学生自信,脱掉“学困生”帽子
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其实本课题中的“学困生”很明显就是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特殊划分,这种划分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失去自信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会被受打击。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学习成绩相似的两组学生,一组加以鼓励教学,一组按照往常形式教学,鼓励教学的学生成绩有所提升,学习热情增加。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哪个学生是“学困生”,哪个学生受老师喜欢。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采取鼓励手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潜力。例如,教师注意到学生识字能力较弱,可以针对的分析学生哪一环节出现问题,是对拼音记忆能力较差还是对生字的记忆能力较弱,对这些学生加以鼓励,帮助他们记忆,并且在确定学生掌握的情况下,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构建家长沟通平台,及时与家长信息共享
家庭教育对教师教学很重要,家长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着影响作用,教师应当与家长建立起及时、有效的沟通平台。由于农村务工与城市工作存在区别,家长很多都外出务工或没有时间。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多与家长沟通,首先让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普及一些教育方式,学生回到家后,虽然没有父母陪伴,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家长对自己的爱护。并且可以适当定期不定期对家庭进行走访,送给家长一些读物或者学习工具,使孩子在家也同样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丰富教学内容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教学局限性性对于城市较大,在硬件设施配置、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事物和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或多或少不及城市教学。因此,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潜能,把学习形式和内容进行突破。首先,教师应当拥有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及时的教学咨询,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语文教学关乎时事热点,教师可以将时事热点内容贯穿到教学中,也可以将生活内容与教学联系。例如,学习古诗,就可以将古诗中描绘的景象利用多媒体展现,如果没有多媒体,利用地域优势,农村自然风土较浓,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周边事物,当学习贺知章的《咏柳》,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春天柳树的样子,学到《咏鹅》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周边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这样,教师既可以借助周边事物增强教学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困生”而言,结合生活的学习,能够让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一步一步地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起到彻底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