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实施有效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者的任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离不开多媒体的支持,多媒体教学集合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优点,制作的课件不但精彩纷呈,而且与学习内容息息相关,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处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调动学习兴趣,挖掘自主学习潜力。比如,学习老舍的《北京的春天》一文,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并非所有人了解北京春天景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北京春景,如北京春节前后大街小巷的情况,或是北京人独特的贺新年方式,与生活的紧贴让学生立刻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比对自身经历的新年景象,便很容易使学生快速投入自主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巧设疑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巧妙地设置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解答。例如,在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教师在进行课文的讲解前可以提问学生:大家看过哪些与我们常住房屋结构不同的民居?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的民居风格大家都了解吗?学生在各种问题的指引下采用查阅资料、合作探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与钻研,或深入文章内容进行阅读了解。最后,还可以通过动画片进行自学。动画形式对小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影像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影实现自我学习。比如,在学习《藏戏》时,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藏戏的表演视频,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穿插播放,让学生在边阅读边观看的过程中了解藏戏的各种唱腔和趣味的面具,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收获成效,增强语文学习信心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各种填鸭式、题海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让处于厌倦情绪下的学生产生兴趣,增强信心。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预留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钻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效果、增强自信心。比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应该在课前与课中给予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随后针对教材内容,如“春风拂面”的“拂”使用如何巧妙等问题让学生谈谈在阅读时的感受,同时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体探讨,评论研究,进行解答。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逻辑,并根据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逐渐构建学习框架,准确了解自身的语文水平,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进步,逐渐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三、设置“陷阱”创造机会,教会学生高效自学
“教是为了不教”,小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则是重要手段。作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起到重要引导作用的教者,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也应该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努力自行承担学习的重任。例如,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必须摒弃过去单向讲授的教学方式,积极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在阅读文章中作者对小女孩外貌的描绘以及动作的描写时,就应该思考作者这样埋下伏笔的写作意图,是为了衬托后续的何种故事情节发展呢?在动作的描写当中,是不是能反映小女孩的心理活动呢?对文章进行了完整性的学习和整体性的把控,学生们明白了故事的内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返回疑问之处,对这个凄美故事解读出有关美好幻想,与社会现实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这些写作方法。学罢,学生便有了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自愿投入学习当中。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应从激发起兴趣出发。1.采取多样教学方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涉及到很多的公式理论等等,这难免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诸如对比论证法,化学游戏法等等,通过这些教学小技巧的运用,课堂上的气氛则会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的发展使得有关的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当前相对普及的多媒体技术,若能在课前进行完善的备案,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更加吸引人的幻灯片,那么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谓是精彩纷呈,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起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极反应时,可以将电极两端的反应情况以动态的形式进行模拟,对于其中的离子移动方向进行明确的标注,同时,针对溶液的酸碱性变化也可以以适当的颜色进行显示,这样,学生对有关的反应过程形成了更加直观的理解,也就使其更加具象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也就随之增强。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阻力相对降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和有效的方法,因此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直接方法。1.帮助学生总结良好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对有关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全面吸收,但是,在考试之前,则可以划分出一定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少走弯路。又如,教师可以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形成自己的认知,再交由教师核对、更正。2.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和思考自然科学往往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探索精神,对其中的问题能够善于发现,同时可以根据有关的现象思考背后的原理进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鼓励其大胆质疑,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化学思维能力,继而使其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分子晶体的熔、沸点时,教师可以罗列不同组成和结构的物质,并使其按照相应的规律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考其熔、沸点变化的规律,最终总结出“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自信。
三、巧妙利用实验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占据很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使课本上的理论具象化,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挖掘有关化学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继而使其自主探究、自主学习。1.将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化学课本上的许多知识往往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而学生在枯燥学习之余,在生活中进行有关化学的实验,往往能够是学生更加感觉新奇,同时,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随手可得,其实验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应注意,在生活中进行的实验,应当保证其安全性。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某些新闻中的事件引导学生探索背后的化学原理。例如,让学生将鸡蛋放进醋中,观察蛋壳的变化,最终总结出醋酸和碳酸钙发生的反应,这样就将课堂上的实验带进生活中,使学生产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2.将课本上的化学实验进行完善或者改进化学课本上的实验往往只是为了辅助教学,描述其所出现的现象和最终形成的物质。其中有些实验的可操作性往往因为种种因素大打折扣,使得其最终生成的物质,或者产生的现象不利于实际的观察。因此,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又使得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改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化学实验进行一定的完善,并付诸实际行动,这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