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自学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路上什么样的景色?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境。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

  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

  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一)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及时正确反馈促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学生是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反馈即评价的。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有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潜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甚至更低。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采取满足措施,才能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例如我们批改作业,不要总是找有错的学生订正作业,全对的,就搁在一旁,受冷遇。应该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心。而在考试评分时,也尽可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打了不及格分数的考卷,它的主人是羞于别人看到的。更不要不打分数,学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对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们教师应设法从一些评分弹性较大的题目,比如造句、阅读和作文等题挤出那帮助他跨过60分大线的几分,跨过60分大线同样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我们助学生成功,学生觉得我们偏爱他,他就会更努力。所以,我们不要吝啬笔下的分数,不用分数卡学生,而应用分数作动力,激励学生。

  因此,我们应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从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有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

  三、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终生受益。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不进行合理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既无法驾驭,又达不到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一定原则要求下,引导学生养成以下几种良好的习惯:

  (一)专心学习、善疑善问的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说明了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更应该是如此,不仅要学得专心、投入、深入,而且要善疑善问才会学有所获。一般来说,畏难、浅尝辄止是大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通病。所以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种毛病,而克服这些毛病就得使学生养成抓住问题不放,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学习好,除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还要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

  (三)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学记》上也有讲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遇到问题时只有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四)练后反思、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练习,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在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做完题目就认为是大功告成,没有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缺少反思和改错这一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经过复查,如做对了,应反思:是怎样做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等等。如果错解了,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等等,力争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五)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每天保证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读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圈点勾划或抄录下来,然后归纳要点,认清妙词佳句,辨明蕴藉精妙之处,并且记下心得体会,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等。这样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经过实践,我们会发现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会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反之,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 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73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