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有哪些培养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自学的能力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化,决定了教师情感教学的必要。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春雨润物般的熏陶,能保持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乐于接受新知的心境。所以,教师要将爱的甘露毫不吝啬地播洒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与学生谈心、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学生和家长交流,掌握学生所处的环境,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积极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自学语文。如班上的“尖子学生”,有一些存在心理障碍(耐挫力差、自傲或自卑、焦虑或孤独等),鉴于此,我积极与他们沟通,注意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正视自己,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他们良好的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我坚持尊重与热爱的原则,保护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自学要求中,为他们确立恰当的自学目标,降低作业难度,减少作业数量,对他们出色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到自学的乐趣。
二、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非常关键。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次日与同学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其次,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对预习作业进行总结,表扬预习认真的同学。
2.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3.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的特点。
三、增强语文自学兴趣的深度
兴趣的深度是指对象需要认识和获得的深刻程度。有些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发生兴趣,如何使学生的兴趣达到更高层次,需要教师在“结”的最后一个小环节――质疑、解疑方面下功夫。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中,在对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夜归人”的理解上,是把“夜归人”理解为借宿的人(即作者),把“归”理解为宾至如归;还是把“夜归人”的“人”理解为主人自己,把“归”理解为回家,即旅人已经就宿在主人家,夜里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并设身处地加以体会,如果你是作者,在风雪之夜,有何感觉?你认为哪种理解更为合理?并表白自己的观点,列出充分的理由,使学生通过质疑,拓展其思路,增强自学兴趣的深度。
四、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思想束缚,安排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学,既要保证学生有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时间,又要保证学生有阅读课外书的时间,还要让他们有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协助其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对在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第九册课文《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证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通过这一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
三、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自觉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时,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的名言是:“只要举手的就是好学生,只要答问就会有进步”。并注意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记载并给予热情的鼓励,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次作业,要求同座的学生相互检查。作文草稿,学生先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画、摘,每人都有摘录笔记,每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
四、教给学生做作业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例如,先复习后做题的程序、怎样审题、遇到不会的地方怎么办、完成作业后怎样自我检查、怎样排除干扰做到专心,等等。
五、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识规律
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应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安排“导―扶―放”的三段式指导程序,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导即引导,指导教师依据教材,讲清知识,教给方法,提示规律。“扶”即扶助,指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自学的思考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模仿或借鉴已有的学习技巧或方法独立学习,而后师生共同讨论,小结,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师先提出课题,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和进度,不提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逐步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纲要,自己找规律。在自学以后,再由教师检查了解,学生提出质疑,师生讨论释疑。
此外,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自学外,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学有成效。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教与学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和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