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自学能力是低年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不再一味地依赖别人的帮助去学习。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要有自觉的自学意识,主动的探索有效的语文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1、教与学关系的正确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双主地位”的现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主地位”的正确认识是保证教师不走岔路的关键。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教材知识,这里就出现了一种“主仆关系”,是变异了的师生关系。所以,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条件。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教师在教导学生时,不再是一味的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有限,这时就要让学生自主的去�W习课外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途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自如后,不仅仅得益一时,更是受用终生。因此,学习方法的传授比课本知识的传授要来得重要些。
2、学生学习思维的启发
人的思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没有思维能力,学生谈不上自学学习能力。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智力的直接体现,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融汇贯通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是提高语文自学能力的捷径。学生要学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知识财富,这样一来,学生自学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学生思维的启发变得非常关键。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启发学习思维,那么就要在语文知识中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加以思索、勤于思考,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但是在“问题”上要有一定的高度或者说要存在一个矛盾,因为思维就是从解决难度和矛盾开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语文问题很简单的话,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波澜,因为答案可以脱口而出;如果问题太过复杂,学生就会失去探索的信心,从而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教学目的,所提的问题也失去了价值。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适当的难度,选择折中的高度,学生才会跃跃欲试,积极探索问题结果。
3、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充分地调动学习动力,在不自觉中获取新的知识。
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是创新语文练习方法。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情况,适当设计训练题目,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学生在正确完成练习后,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尤其在语文练习上,获得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从每天进行适当练习做起。二是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加强了语文知识的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开展社会调查,让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学习课外知识,例如看电影、话剧、优秀小说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反作用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4、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论述“教与学”关系上已经提到过,教师教导学生,不知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在学习上学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事实上,学习质量不高、教学效率差劲是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的直接表现,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大量阅读实践,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分思考、讨论交流,重视学习方法、有效迁移,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自读。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
1、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和语文程度,导入课题的启发性谈话,必须因课制宜,形式多样,力求做到堂堂多样有趣,课课更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了这2个问题:“我”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正当同学们大惑不解时,新课就开始了。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抓住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一切思维活动都从疑开始。课文《学与问》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然而我讲述了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在这基础上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思考:“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堂课就上的顺利了。总之,我力求设计的导语多样化,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故事引入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2、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尤其要保护和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和一般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我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找一找居庸关和八达岭各有什么特点,詹天佑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内容,也对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有了更深的体会。
3、设计言简意骇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
设计的结语可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如在教学完《船长》这一课后,学生对于船长哈尔威是充满了敬意,有些同学觉得让哈尔威死去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我就说“那同学们展开想象,哈尔威最后如何战胜海浪,胜利脱险的?”这一发散型问题提出,使得哈尔威最后的命运有了好多改变。
二、着眼整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以高年级学生自学一篇文章为例,我事先一般应向学生交代自学要求:①自觉地自学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意。②了解文章的内容,给课文
分段。③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的表达,提出疑难问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2、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并对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学效率,而且能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1、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在我们疏忽时,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三个坚持”。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的习惯,认真复习的习惯。
2、三个坚持――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多看课外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