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有哪些方法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和语文程度,导入课题的启发性谈话,必须因课制宜,形式多样,力求做到堂堂多样有趣,课课更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了�@2个问题:“我”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正当同学们大惑不解时,新课就开始了。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抓住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一切思维活动都从疑开始。课文《学与问》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然而我讲述了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在这基础上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思考:“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堂课就上的顺利了。总之,我力求设计的导语多样化,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故事引入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2.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尤其要保护和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和一般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我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找一找居庸关和八达岭各有什么特点,詹天佑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内容,也对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有了更深的体会。
3.设计言简意骇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
设计的结语可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如在教学完《船长》这一课后,学生对于船长哈尔威是充满了敬意,有些同学觉得让哈尔威死去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我就说“那同学们展开想象,哈尔威最后如何战胜海浪,胜利脱险的?”这一发散型问题提出,使得哈尔威最后的命运有了好多改变。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是自学语文的关键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着眼整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以高年级学生自学一篇文章为例,我事先一般应向学生交代自学要求:自觉地自学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意。了解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的表达,提出疑难问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并对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一、自学方法精心指导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会自觉集中,多数时间处于有意注意状态,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很有好处,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一环,需要师生间的相互配合,灵犀相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多读。“多读”是自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自学活动中,学生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文本,才能得其要领。读懂、读好文本是下面所有学习的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传统而有效的法宝。一篇文章自读四遍方可见效。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大意。第二遍是“研读”,探索作者思路与文章结构,了解文章主题。第三遍是“品读”,初步品味文章风格,感受重难点。第四遍是“熟读”,使文章了然于心,完成课文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地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手法分析和细致的语言品味,学习也就落到实处了。
2.多思。“思”与“学”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条“祖训”,道出了“思”之重要。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应处处闪烁“思考”的火花,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就文章的题目、内容、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字词、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目的,读后的感悟等等进行思考,寻求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自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求同思维的训练,更要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应鼓励学生努力学会对同一个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可能性上去“思”,养成“多思”的习惯。
3.多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常常会使人获得“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更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疑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提问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在自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许一开始的训练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问题,只是在字词上打圈子,教师切不可着急,应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4.多归纳。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头脑,由自己概况出重要的原则,揭示出科学的规律,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自学方法。在课内和课外可以让学生做一番归纳和整理工作。归纳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字词、句段,文学常识、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等等均可作为归纳的内容。归纳的方式可以多样,课文批注、读书笔记、知识卡片、档案袋整理均可。可全班同学共同完成某一内容的归纳,也可以因人设题,发挥所长。
二、自学习惯精心培养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是否就代表着学生可以主动自觉地完成自学任务呢?往往绝大部分同学会因为未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使自学过于浅显或流于形式。师生有必要共同努力,培养自学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首当其冲,是要善于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1.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有道理的,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乐趣,那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会从中而来,同样的道理,学生对自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学习惯的养成也就会水到渠成。自学的兴趣可来自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在自学中的所得,只要是自学所得,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继而会转化为再学习的动力。
2.制定合理的自学计划。万事开头难,在好习惯培养过程中这句话同样适用。自学习惯的形成也需要经过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从而转变为一种自觉地良好的行为习惯。合理的制定自学计划,应是督促自己自学的有效保障。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要力争具体和适度,具体指详细的制定自学内容、自学时间、明确自学的学习目标;适度指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确定自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自学时间的长短。自学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自学的学习效果等于无用的机械劳动;内容过难,学生会力所不及,从而失去自学的兴趣与信心。因此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自学计划是良好自学习惯养成的首要环节。
3.多方督查,及时调整。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学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的督促,学生之间的互查、自查、能很好的为自学习惯的养成保驾护航。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能检查到学生自学情况的教学环节,但教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之间如果能养成互查、自查的好习惯,则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督促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且自查习惯的养成则标志着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已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形成也就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