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怎么培养和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培养自学能力。
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随时翻阅字典查字的良好习惯,才具备了自学的条件。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自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课文《画鸡蛋》的教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运用上挂下联法。先让学生找出达芬奇学画鸡蛋前后不同态度的词,有“不耐烦”、“用心”这两个词。强调这两个词,是为了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后留下总的印象: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时的态度很不耐烦,后来却变得用心学画。究竟为什么?这个内容就是我们在读课文中要明白弄懂之处。当教用心画”这一段落时,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他用心画的词语来。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这样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从数量上有所认识,我就接着启发他们联系前面第二段老师要求达芬奇要训练好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内容,找出体现达芬奇接受老师意见之后用心画的词语。这下,学生很快发现了形状不同这个至关要紧的词语。因为鸡蛋形状虽然每个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非常相似,差别十分细微,要能看出它们的差异需要很好的眼力。达芬奇之所以后来能画出不同形状的鸡蛋,说明他接受了老师的帮助,努力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才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推敲,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揣摩词语的方法。
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这样可使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五、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一、设置学生课前自学,质疑问难
课前自学即预习功课,预习的重要性在目前新课改之后,已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前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也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疑问,有了疑问,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学习就有了方向。不论是小学,中学或是大学,甚至于走入社会的人,课前预习这种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学习,还是生活中的重要技能。质疑问难,针对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只是宽度和厚度都达不到自行解决疑问的水平。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读多问,引导解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对于学生的观点和思考结果给予充分鼓励。
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课前预习课文。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会被故事情节和结局所感动,庆幸父亲的不抛弃不放弃,才能救出自己的儿子。随后学生可能会提问:(1)周围的人为什么都不来帮助父亲,而当父亲找到儿子以后又都回来了?(2)父亲为什么如此相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3)在36个小时的挖掘过程中,是什么支撑父亲一直挖下去?(4)父亲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5)孩子凭着什么样的信念坚持着?在学生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全在于父亲对于孩子的爱上,父爱如山,伟大的父爱。这种作品精神内涵的挖掘,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全文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己讨论
根据上文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相关讨论的环节。学生提问并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也是希望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扮演一个策划者、引路人的角色,启示学生相关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这样才有助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交流更轻松,特别是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在持不同意见的时候讨论往往更激烈。观点的碰撞很容易激发学生思维。
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时,这一课属于扩展阅读的一篇课文,但笔者还是把他拿出来举例是因为现代社会与“给予”这个词似乎渐行渐远。在教育初级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给予”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关于“给予”这个词,首先安排学生讨论“给予”是什么意思,你们在生活中给予别人什么了,你经常给予别人吗?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安排学生讨论“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在这种良好思想的熏陶下,可以改进现代儿童自私自利的通病。课后安排一个小任务,每个人要给予身边的同学一个礼物,不论贵重,只希望双方都快乐。笔者觉得这才是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而不是答题能力。
三、创设各种自由度较高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加强了参与性,学生的主动性就提升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那么,关于提高学生参与性,笔者以创设自由度较高的课堂活动为例,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本《最后一分钟》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放一下有关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充分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在充实学生背景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可以举行小型朗诵比赛,针对《最后一分钟》这首抒情短诗,组织学生抒情朗诵。以比赛的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传统“我说你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说老师听的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