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系统的指导下,通过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这里提到的自学能力是指小学生能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灵性的学科,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能让小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参与到如何更好地获取学习知识,培养了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小学生的天性使然就会更好地去学习更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其次能够养成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譬如同样是一个生字,他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认识这个字,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样同老师告诉这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相比起来,小学生记得更深刻。同时他们知道了工具书的好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用工具书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再次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生参与自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比较开阔,天马行空都可以去想,提出的问题也许是老师所想不到的,这样长久就对小学生的头脑中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二、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1、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学生不明确学习目标,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一般来讲,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有层次,要适合自己,甚至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制定难度不能太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长期目标的制定和短期目标有区别,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以后希望从事什么工作,然后再制定目标,以此为学习的动力去努力奋斗。
2、教给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获取更多的知识。首先,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能够做到有效预习,那么课堂教学中,他们自然就明白了教师讲解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阅读是与预习的第一步,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做批注是预习的重要环节,在预习的过程中,把重点知识和自己的疑问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在上课的时候,就能提高听课的效率。总之,在预习的时候,要认真思考,大胆质疑,这就是自主学习的行为,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做到有效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深刻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其次,专心听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获得成功的第一要诀。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会好好把握课堂45分钟,把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讲解得非常详细透彻,所以,学生要认真听讲,这样不但会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也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再次,做好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保障。学生可以回忆当天学过的内容,想想学过哪些知识点,教师是怎么分析和总结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检查自己听课的效果。可以自己回忆,也可以在小组内一起回忆,最后整理笔记,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加深印象。这些整理出来的笔记,在考试的时候用于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回忆有关知识形成牢固记忆。当然,在复习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些课辅资料,以拓宽知识面,或者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的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他们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是自学语文的关键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就以我所执教的五年级的一个班为例,当我在要求学生自学课文《修鞋姑娘》时,我会先对他们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第一,能根据课后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找出来,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自觉地去掌握他们;第二,理解课题和文章中心的关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谁?“我”为什么要寻找她?第三,能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难问题,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对学生的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四、循序渐进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安排“导―扶―放”的三段式指导程序,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导”即引导,指导教师依据教材,讲清知识,教给方法,提示规律。“扶”即扶助,指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自学的思考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模仿或借鉴已有的学习技巧或方法独立学习,而后师生共同讨论,小结,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师先提出课题,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和进度,不提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逐渐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纲要,自己找规律。在自学以后,再由教师检查了解,学生提出质疑,师生讨论释疑。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二段,教学的基本过程是:(1)对照插图,速读课文,弄懂这段主要写了什么;(2)细读课文,掌握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了解段落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学习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比喻、拟人);(3)师生轮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教师进行小结,接着教师扶着学生运用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三段,教师适时就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最后选用一篇与《桂林山水》一文内容相似,结构相同的文章《我爱漓江》让学生独立自学。这样安排自学程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探索、质疑、争论充满了整个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真正看到了他们在课堂的地位,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当然,导、扶、放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结合,合理运用,使自学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