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这些方法很有效

庄宇 224分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改下,教师一定要做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1、指导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发现是认识的主体,是内因。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与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领悟和发现,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从思想上有所准备,相关知识有所积累,学生的思维才有根据,“发现”才有基础。从而,每节课前我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好“圈、点、划、问”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结合魏书生教育思想和盘锦市“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上课伊始,我总要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再启发学生按自学指导内容自学课文,比较一下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与预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2、启发学生质疑,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渐能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地提问。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2.1 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如,对于《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闰土、雨来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又如,对于《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以事件为题目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2.2 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

  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孔子当时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向老子拜师?老子为什么亲自出门亲迎孔子?孔子为什么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向老师请教?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

  3、传授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阵地,上好每一节课。讲读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重要是考虑学生怎样学。

  4、鼓励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知识积累

  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学习方法阅读课外读物。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并且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定期进行读书活动的检查。如讲故事、朗诵比赛、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6、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红军,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1、激发求知欲 培养学生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学到很多知识。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则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时把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凸现出来,知识点具体而鲜明,制造了悬念,激发了求知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2、巧设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设提问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上,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处提问,如教学《草船借箭》的难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能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由嫌幸蛔�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创设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来渲染气氛,还有教师或学生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教师要使学生大脑高级精神活动的兴奋,固然与学习内容的刺激有关,同时也是与环境条件的刺激有关。新颖生动富于变化的刺激,才能收到理想的兴奋效果,才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4、运用直观形象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游戏、玩耍兴趣转变为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集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便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多媒体教具,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豆荚在太阳下裂开以后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来进行传播。直观形象的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且能使许多教学上的难题迎刃而解。又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儿童读了课文后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生活中见过的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形象加上教师准备的教具,这样他们对课文内容就容易理解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同课文上描写的小公鸡、小鸭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了。同时借助语言文字的描绘,儿童对鸭子为什么捉不到小虫,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小鱼,小公鸡和小鸭子是怎样互相帮助的,理解得更深入了,从而对小鸡和小鸭的特征认识得更清楚了。在阅读教学中,儿童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具体事物就这样相互结合,不断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认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相关文章:

1.小学教育

2.小学语文知识集锦

3.小学语文知识详细介绍

4.小学语文手抄报的资料-趣味语文

5.小学语文记叙文作文300字

    75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