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小学数学学困生实现转化

庄宇 224分享

  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各个年级普遍存在,如何转化他们,使他们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对促进教育公平、体现有教无类思想、体现儿童可塑性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了解学困生,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

  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并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记录。

  2、个别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了解其数学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3、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欠妥,所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妥当的教育方法、激励机制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保障。

  二、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

  1、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2、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三、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困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将各断层补起来,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四、鼓励大胆提问,在辅导上多下功夫。

  鼓励大胆提问,学困生虽然知识缺失多,存在的问题多,他们“帐多不愁”最不喜欢提问,或许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倡句号少一点,问号多一点。教学中,我提倡不懂就问,问者最光荣。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

  五、锻炼学困生的意志,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愿望。

  学困生大都意志薄弱,学习愿望上难以持之以恒。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困生意志以达到转化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1、借助数学家、科学家的故坎坷经历提高学困生对于挫折的正确认识。如数学家欧拉凭着坚韧的毅力和意志,克服了失明、住房和手稿被烧的挫折和困难,写出了几十本专著,400多篇论文的故事;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小时候都被认为是智力不好的儿童,但他们有远远超过别的儿童的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的故事。

  2、设置困境,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学困生设置学习困境,在习题设计上,使他们“跳一跳,能摘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使他们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困难面前要知难而进,才能获得成功。

  六、对学困生实施“优惠”政策。

  1、作业上的“优惠”。

  学困生由于负担过重,基本上只能完成最基本的作业。为了更好地实施转化,在作业难度上宜浅不宜深,作业量上宜少不宜多,对学困生的作业批改上力争采用优先批改,当面批改的形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堂上的“优惠”。

  学困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作为教师应创造条件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首先,回答问题优先。课堂上,只要他们举手则优先请他们回答,答对了及时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也决不责骂他们,维护他们的发言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其感到成功的体验。其次,操作活动优先。在学习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我选择学困生优先操作的策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自参与,他们也能准确地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他们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再次,优先板演。课堂上遇到学困生会做的题时,让学困生优先板演,且要求他们板书完整,书写规范,完成后还得把道理讲给全班同学听。这样,锻炼他们积极参与的胆量,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强化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3、评价上的“优惠”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作业上都以积极的评价为主,鼓励学困生战胜自我,只要与以前的我相比有进步,就给“优”并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学习上就更有动力。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接手一个班级,熟悉了解学生有一个过程。首先,教师一般通过了解学生的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好能找来学困生上学期考试的试卷看一看,获得更真实的信息;其次,教师最好能跟学困生原来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了解他以往学习、家庭等全方位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点:课堂失去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如此恶性循环,问题越积越多,从量变走向了质变。因为要补的知识太多,教师精力不济,家庭不闻不问,只好放弃。

  笔者今年新接手一个班,班上有一名学生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向先前的班主任了解到:他属于遗弃儿,妈妈离家出走,爸爸重新组织家庭不要他,他跟外婆一起生活。该生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学习状况又让人怒其不争。联系到其外婆,还没数落该生的不是,倒先听她倒了一肚子苦水。像这样的学生,家校合力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学校的教育想办法。现在的学困生有的是软硬不吃,既不能打,也不能骂,转化起来难度很大,这就需要与家长经常沟通联系,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抓,抓反复。

  二、关注学习起点,给学困生必需的学习基础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构筑新知识的平台,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对于学困生而言,给他一个必需的学习起点对于他跟上集体学习的步伐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老师先要看他整数除法会不会,如果他连整数除法都不会,怎么进行小数除法的学习呢?这时需要老师事先对他进行整数除法的补授。再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要了解学困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会不会求,如果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会求,他就不会通分,自然就无法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了。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漏洞,老师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填漏补缺,使他能站在同一起跑点上。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并通过补授旧知识,给他一个必需的学习起点,才能使他跟上集体学习的步伐,不至于越陷越深、积重难返。

  三、结对帮扶,给予及时帮助

  学困生由于智力和基础方面的原因,本身接受知识就有点慢,如果教学容量大,知识难度深,遇到困难时他就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帮助,他就能跟上学习进度。谁来及时帮他呢?结对帮扶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老师在平时安排座位时可以给其配上一个尖子生同座,其在遇到不懂时可及时向尖子生请教。遇到困难时能不断获得帮助,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这样便能使其信心得到增强,下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为了使结对帮扶这项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老师在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引导,倡导一种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知人善任,把一些既学习成绩好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安排与学困生同座,并定期进行考核奖励,只要学困生取得进步,就对结对帮扶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建立这样一种良好的机制,既减轻了老师辅导的压力,又提高了辅导的效率。

  四、弄清“教什么”,提高辅导针对性

  弄清“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学困生而言,确定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每个学期有教学目标和要求,如果弄不清楚该达成的目标,人为拔高,中上等学生也许还能接受,但对学困生而言,他本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已较吃力,有时应该对他减小坡度、降低难度、分层要求。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常常决定了教学的效率高低。对“教什么”要有准确的认识,尤其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时,更应注重基本知识的补习,少生发,少拓展。例如小学六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在辅导学困生时只要紧紧围绕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个基本问题,讲解到位就行,而对于这种类型中较复杂的内容则无需触及。而对于五年级上学期单位之间的换算和改写,只需教学基本的如“0.05公顷=()平方米”即可,对于“2.25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之类的题目,则无需涉及。

    736861